汉中,曾是益州的一个郡,也是益州的重要门户。东汉末年,张鲁在这一地区斩杀了汉中太守苏固和别部司马张修,脱离了益州,宣布自立为王,成为汉中的土皇帝。从此,张鲁在汉中割据了二三十年。益州牧刘璋始终未能消灭张鲁,甚至屡次受到张鲁的侵扰,未能收复汉中。最终,曹操出兵讨伐汉中,张鲁根本无法抵挡曹操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败下阵来,并迫于压力投降曹操,汉中被曹操占领。
随着曹操的军队占据了汉中,刘备感到形势日益严峻。为了保障蜀汉的安全和未来的稳定,刘备决定集中益州的全部兵力,发动了长达三年的攻坚战,终于在定军山一战中,黄忠斩杀了曹军主帅,最终获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此后,汉中完全被蜀汉所控制,直到蜀汉灭亡。
汉中不仅是蜀汉与魏国的战略前沿阵地,其防守策略也一直为学界争论不休。两种主要的防守策略分别由魏延和姜维提出,前者的“重门之策”和后者的“敛兵聚谷”各有千秋,也体现了两位名将不同的军事理念和策略。魏延主张的防守方式更加坚定果敢,而姜维的策略则体现了更高的灵活性和计谋。
魏延的“重门之策”
魏延的“重门之策”是根据汉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提出的。汉中处在汉水上游,周围被秦岭和巴山所环绕,北有秦岭,南有巴山,敌军若想侵入汉中,必须穿越崎岖的山路,几乎没有其他路径可走。因此,魏延认为汉中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合防守,易守难攻。他的战略核心是加强各个关口的防守,特别是在东、南、北门等关键位置建设坚固的防御工事,将各个隘口联系起来,形成一套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如果曹操指挥全军来攻,汉中的防线可以将敌军挡在外面,并为益州的援兵赢得时间,一旦援兵到达,蜀军就可以反击敌人。而如果只是魏国的某位将领率领一支十万大军来犯,魏延也能够凭借坚固的防御,逐步击退敌军,取得胜利。魏延在汉中镇守了十年,凭借“重门之策”使得汉中始终保持安全。即使在王平接任时,也依然使用这一策略成功抵挡住了曹爽的十万大军,最终成功保卫了汉中,为蜀汉化解了危机。
姜维的“敛兵聚谷”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也面临着与魏国对抗的巨大压力。蜀汉国力逐渐透支,民生困苦,长年北伐所带来的巨大负担使得人民已经无法承受更多的战争赋税。在费祎主政后,蜀汉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才勉强恢复了一些元气。然而,费祎被刺杀后,姜维继任大将军,掌握了更多的军事权力。
由于蜀汉国力的衰弱,姜维作出了调整。他决定放弃一些汉中的外围防御据点,集中兵力守住阳平关、乐城和汉城等几个重要关隘,以节约军费并提高防御效率。这一战略被称为“敛兵聚谷”。其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故意让敌军进入汉中后,再在适当时机关门打狗,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然而,这一策略也存在极大的风险。由于防守的据点数量大幅减少,若其中某些重要关口发生问题,敌军就有可能突破防线,导致全局崩溃。果然,在魏军进攻时,阳平关的副将蒋舒在敌军到来之际叛变,打开城门投降魏国,使得阳平关迅速失守。不到一个月,整个汉中便被魏军攻占。
总结
魏延与姜维的军事策略各有特色,魏延的“重门之策”侧重于坚守防线,通过层层防御来抵挡敌军,确保汉中安全。而姜维的“敛兵聚谷”则试图通过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借机消耗敌人,最终决胜。魏延的防守理念使得汉中在多次敌军侵袭中安然无恙,而姜维的策略则由于疏于防备,最终导致了汉中的失守。这两位将领的军事水平高低一目了然,魏延无疑在防守策略上更具前瞻性和稳妥性,而姜维的战术则更富有冒险性,尽管其初衷是为节约资源,但最终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