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自
山河四省,紧密相连,就大小而言:
山东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
河南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
山西面积约15.7万平方公里;
河北面积约18.9万平方公里。
四省的面积差不多大小,而就户籍人口来说,山东、河南、河北也是相差不大,河南约1.16亿,山东约1.01亿,河北少一点,也有近8000万,但山西就少了很多,仅3500万左右。
山西的人口为啥这么少呢?
一句话,和地形有关。山东、河南、河北多平原,而山西则多山地。
01
山西的地形,简单说就是两山夹一沟。
山西人呢,大多就住在汾河冲积出来的河床上。
那两边的山呢?
缺水,没法种地,自然也就养不了多少人。
不过这“两山夹一沟”也有好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阎锡山当年在这儿搞军阀割据,确实方便得很。
要是再往细里拆拆山西的地形,你会发现它不光一条河,是三条。
多数城市在汾河流域,但右下角有个沁河,沁河东边有俩城市:长治和晋城,都窝在一个小盆地里。
最北边是桑干河,大同、朔州就躺在桑干河的河床上,那地方叫大同盆地。
往下是忻州盆地,靠滹沱河冲积出来的。
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不连着,中间隔着一道山,把它们分开了——这山就是北岳恒山。
恒山中间有个豁口,是大同往太原去的必经之路,古人就在这儿修了关卡。
冬天,北方的候鸟要往暖和的南方过冬,春天再从南方飞回北方。
它们飞不过高山,都得从两峰之间这道口子过。
到了秋高气爽的时候,古人就瞧见一队一队的大雁,一会儿排成“S”形,一会儿排成“B”形,打这道关卡飞过。
这关也就因此叫了“雁门关”。
雁门关是古代中原和游牧民族的地界儿,往北出了这关,就是契丹人的地盘,也就是古人说的关外。
往南走,过了太原盆地,就能一直通到汉人的核心地带。
PS:有网友说,大雁打雁门关过,未必是因为恒山太高飞不过去,可能是想借着山谷里的气流省点劲儿,减轻飞行的压力。
山谷间的气流非常复杂,稍有点阳光和风向的变化,气流就会变,大燕会根据实际气流情况,随时调整飞行角度和高度。
几年前,NBA巨星科比乘直升机在洛杉矶坠毁,飞机坠毁在山坡上。
据悉,当时有大雾,飞行员看不见外面的情况,他以为飞机在上升。
实际上,他当时身处山谷,当时的气流在下沉,飞机也在下坠。
在科比之前的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国遇到过同样的情况,也是直升机,大雾,山谷,最后飞机坠毁了。
可能有人问了:山谷间气流紊乱,直升机在都容易坠毁,为什么大雁没有坠毁?
我活了几十年了,从来没见过掉下来摔死的鸟。鸟才多重?感觉失速了,扇几下翅膀马上就又飞起来了。
但上百吨的铁鸟不行,一旦失速,就很容易坠毁。
这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气象学,非常复杂,我们还是继续说雁门关。
雁门关在历史上是汉人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因此古人在这道口子上修了关卡,修了长城,派重兵把守。
雁门关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多少战争在这里打响,“一道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战国时候,赵国大将李牧、汉朝大将郅都,都曾在雁门驻守,抵挡匈奴来犯。
到了大宋,雁门关是北边的重镇,山西四十多座关隘里,就数雁门关最是坚固。
出了关往外走几十里,就是辽国的地界,所以雁门关上常年有重兵把守。
当年中原武林人士在这儿杀了乔峰的父母,几十年后,乔峰也在这儿跳崖自尽。
宋朝那会儿,雁门关是汉人和契丹人的分界线。
明朝时,雁门关照样是边关要地。
到了清朝,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归入中国版图,雁门关也就没了往日的战略价值。
如今呢,咱们过雁门关不用再翻山越岭,直接走山里的隧道就行。
02
有人问了:重庆也全是山,为什么重庆就那么多人呢?
贵州也全是山,“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为什么贵州也那么多人呢?
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南北差异。
山西的山区是这样的:
明显是黄土高原,干旱少雨,作物无法生长。
而南方的山区是这样的:
贵州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人口4646万。
山西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人口3542万。
瞅着面积差不多,其实不一样——山西的河谷地带开阔,平原面积有3.3万平方公里,适合种地、住人。
可贵州的平原才0.7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没有。
就这么点平原,贵州养活的人反倒比山西多,为啥?
因为贵州的山区也能种水稻,产量还不低呢。
问题来了:山西为啥这么干燥?
03
说简单也简单,它在北方,在秦岭北边。从南方来的湿润暖空气和云团,过不了秦岭这道坎,北方自然就干。
那山西的黄土是打哪儿来的?
主要是从西域来的。
你看地图就知道,从中亚到北非那一片,全是戈壁沙漠,那就是黄沙的老家。
从西域来的黄沙,被西风吹着,一股劲儿地往东飘,往中国腹地赶。风一慢下来,这些沙子就开始往下掉。
黄沙的成分也杂,颗粒大小不一,大的、重的先落下来,所以新疆、甘肃的黄土颗粒就粗些;小的、轻的后落,陕西、山西的黄土也就更细腻。
这些黄沙就这么一直吹、一直落,在地上慢慢堆。
一年堆1毫米,十年堆1厘米,一千年就能堆1米厚。
过了几百万年,原来的地形上就积了几百米厚的黄沙,后来慢慢下沉,就形成了黄土高原。
注意,是“高原”。
它的黄土是从别处来的,地势又比周边高,所以才叫“高原”。
这些黄沙说不准,还有来自撒哈拉沙漠、来自古埃及的呢。
这些黄沙从西往东刮,一直刮到太行山这儿,得,被太行山挡住了,再也没法继续往东去。
就这么着,太行山成了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它把来自西域的黄沙死死拦在西边,成了中国地势的一道分水岭。
太行山以东,是河南、河北与山东,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太行山以西,就是黄土高原了。
在飞机上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左边是山西,右边是河南。
从下图可以清晰的看到山峰连成一条线,叫胡焕庸线。
我国94%的人口,都住在胡焕庸线东边,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这边的地形主要是平原、水网、丘陵,还有喀斯特和丹霞地貌,打古时候起就以种地为生;
胡焕庸线西边呢,人口稀得很,满眼都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历来是游牧民族的地盘。
一条胡焕庸线,硬生生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界。
之所以会这样分,说到底,还是因为山的走向。
往东走出太行山,就进了河南地界,地势慢慢往低走。
从地图上看,洛阳和郑州中间隔着山,那是嵩山山脉,少林寺就在这儿。
再往东走,出了郑州,就全是平原了,一路往下溜,一直能到开封。
去年,郑州很多大学生骑车从郑州去开封,虽说路程有50公里,但全程都是下坡,骑起来其实挺轻松。
他们晚上出发,吃完晚饭从郑州动身,骑到早上就到开封了,吃了早饭再坐车回郑州。
04
有人又要问了,你刚才说山西是”两山夹一沟“,是两座山,山西的西面也有座吕梁山,为什么它没挡住黄沙呢?
我们再看地图。
因为黄土高原是400万年前形成的,吕梁山呢,200万年前才慢慢长起来,说白了就是吕梁山来得太晚了。
太行山可就早多了,上亿年前就有了,在中华文化里分量也更重。咱说的“山西”,就是太行山以西的意思,而原本的“山东”,则是太行山以东的意思,面积包括现在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以及河南的大部地区。
过了太行山,就到了华北平原,这儿自古叫“中原”,是中国的粮仓。谁攥住了中原,差不多就攥住了整个中国,人口自然也就稠密得很。
就因为山西“两山夹一沟”的地形,“表里山河”,三面环山,南边又是天堑黄河,封闭得很,这给阎锡山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地理条件,晋系军阀在这儿割据了38年。
那时候山西境内已经有铁路了,为了断绝跟外头的联系,山西的铁轨比全国的窄,其他地方的火车进不来,自然也就没法大规模运兵、运武器。
解放后,山西的铁轨才改成跟全国一样宽。
地形这么好,太原为啥不能当中国的首都呢?
因为山西这地方“易守难攻”,别人确实难打进来,可自己也难打出去,也就少了那种睥睨全国的视野。
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终究成不了大气候。
工业发展也是这个理儿。
“后发国家”搞工业,会被老牌国家用技术碾压,那后发国家该咋发展?是彻底敞开大门,还是闭关锁国?
按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841年的规划,得分三步走:
1. 敞开国门,降低关税,搞自由贸易,吸收成熟国家的技术。
2. 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工业。然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刚起步的“幼稚工业”。
3. 再敞开国门,降低关税,搞自由贸易,让本国企业到国际上去拼杀。
李斯特提出这些理论的时候,德国还没建国呢,完全是从德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处大得很。
德国采纳了他的学说,几十年后就迅速赶了上来,成了新的发达国家,后来还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这种“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对所有后发国家都有借鉴意义,后来的美国、日本、韩国,都受过这理论的影响。
但也有走偏了的。
李斯特说的是保护“幼稚工业”,不是所有工业都保护,就保那些“还在婴儿期”的。
工业刚起步的时候,确实需要国家搭把手护着,不然可能在摇篮里就夭折了。
等这工业长大了,国家就不能再护着了,必须让它们出去拼杀,优胜劣汰。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走出去。
现在不少国家把这理论简单理解成“工业保护”,把“幼稚”俩字给删了,不是婴儿期的也护着,甚至有些企业都成行业巨头了还在被保护,最后把企业养成了巨婴——在窝里横得不行,出去了啥也不会。
05
可能有人又要问了,黄沙从西域一路过来,除了太行山,难道中途就没有其他山了吗?
当然有,中途也有其他山,由于它们的阻挡,也形成了水土丰美的平原。
这个地方就是河套儿平原。
“河套儿平原”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你不一定知道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形成的。
河套儿平原其实就是黄河的河床退化,淤泥堆积形成的平原,主要在宁夏和内蒙。
我们看地图,就是下面蓝色的地方。
这里本来是沙漠地区,怎么就形成了肥沃的河套儿平原呢?
这是因为黄河的滋润。
但黄河这么长,为什么只有这里有河套平原,其他地方没有呢?
这又回到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了,来自西域的黄沙随着西风带到中国,然后随着风速降低,这些沙就降落下来,形成黄土层。
但正好这个地方有山挡着,它们是贺兰山和阴山,这两座山脉形成 L 形,挡住了来自西域的黄沙,就无法形成黄土层。
如果你再看仔细点,河套儿地区中间是不相连的,分成了三块。
从右往左,分别叫:前套儿,后套儿,西套儿。
这三个套儿合在一起,形成河套儿平原。
河套儿平原在古代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产粮区,在今天也是城市圈。
前套儿有包头和呼和浩特,内蒙古的大城市其实是黄河流域。
后套儿有巴彦淖尔。
西套儿有银川。
就说这个西套儿平原,它本来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但由于贺兰山的阻挡,把西风带来的黄沙挡在西面,东面的背风区就没有黄沙,形成一片开阔的平原。
这只是形成“塞外江南”的第一个原因。
还有第二个原因,黄河正好从这里经过,提供了丰沛的水量。
由于地势平坦,黄河在这里分成几道,因为河水的长期冲刷,这里的土地没有盐碱化。
黄河水还带来淤泥,此处的土地非常肥沃,在古代属于西夏的核心区。
再加上第三个原因,这里处于沙漠戈壁,很少有阴雨天,给庄稼和果园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阳光。
阴山和贺兰山不相连,那道口子的土地就被来自西域的黄沙直接掩埋了,成为沙漠,跟河套儿平原截然相反。
这两座山规模没有太行山大,只能形成一大块河套儿平原。而太行山可以直接形成整个华北平原。
06
我前面说了,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西域的黄沙,被西风吹过来,颗粒大的沙砾先降落,落在甘肃和新疆。
颗粒小的后降落,落在陕西和山西。
这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们知道,四川发掘出了三星堆,里面有大量的青铜器,比如面具。
河南的殷墟也发掘出了很多青铜器。
很多人就问了一个文化或者学术问题:三星堆的青铜器是跟殷商学的吗?或者说,三星堆文明是属于中华文明吗?
殷商考古队长给了官方回答:三星堆的青铜器学过殷商,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三星堆的青铜器是自己造的,不是从殷商运过去的。
证据在哪儿?
我们从工艺入手。
青铜器是铸造出来的,先把金属材料高温熔化,然后把液体金属倒入模具里,所以我们当地把铸造叫“倒”。
水泥管子也是铸造出来的,我们当地叫“倒”管子。
倒水泥管子的模具是两层,是用铁皮做的。
内部那个叫模子,外部那个叫范,合起来叫模范,就是今天“模范”这个词的词源。
当混凝土凝固后,就用小锤子把模具翘下来,水泥管子就露出来了。
为了方便拆卸,在倒入混凝土之前,模具的表面还涂了一层油。
做青铜器的方法跟这个完全一样,也是“倒”出来的。
把熔化后的青铜水倒进模具,冷却后就得到青铜器。
这套模子要承受超高温,用铁皮做的模具是不行的,当青铜熔化的时候,铁皮也差不多化了。
一般材料都无法承受这个温度。做青铜器的模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古人没有黑科技,他们只能就地取材,他们用沙子做模具,又叫“沙模”。
先用沙子做模具,弄两层。
再把化了的青铜倒进去。
等青铜器凉透了,直接把沙模敲碎就行,青铜器就露出来了。
这种模具是一次性的。
现在的铸造工艺也还在用这个法子,四千多年了,没多大变化。
前头说了,山西的黄沙特别细,这些细沙跟着黄河往下淌,到了平坦的河南,就沉了下来。
后来到了殷商时候,殷商人就用这些沙子做沙模。
因为沙子细,所以殷商遗址挖出来的青铜器,表面特别光滑。
可三星堆在四川,他们用的是当地河里的沙子,这些沙子没经过长时间的摩擦和搬运,粗得多,所以做出来的青铜器表面就糙得很,还有不少砂眼。
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差别。
就凭这,能分辨青铜器的出土地——表面光滑程度,跟当地土壤的细腻程度是对得上的。
三星堆的青铜器表面糙,不是四川人就喜欢大颗粒,实在是没那么细的材料啊。
下一篇:古代苏美尔跨性别生活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