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帝国之后,发现他面临的挑战远远没有结束,简直可以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这句话来形容。大明的建立不仅意味着胜利的开始,外敌的威胁被扫除,但国内的政局依然动荡不安,问题层出不穷。此时,除了处理北元的遗留下来的问题,朱元璋还要应对来自内政的困扰,尤其是党派之间的斗争。
随着外敌被逐逐去,朱元璋逐渐转向国内的治理问题,特别是手下的派别争斗。他手下的能臣武将们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最为强大的两个派别分别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淮西集团的实际领导人,虽然朱元璋是最高统治者,但在这一集团中,作为朱元璋的老乡,李善长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人物。而刘伯温则是浙东集团的灵魂人物,他作为一个谋士,凭借其卓越的才智和运筹帷幄的能力,深得朱元璋的倚重。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功臣之一,也是朝廷的第一任宰相,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然而,李善长的性格却并不完全像他的外表那样宽厚,表面和蔼的人,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小心眼与心机,他如果遇到与自己作对的人,便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打压。刘伯温则完全不理会李善长,导致了两派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在最初的斗争中,李善长因为袒护亲信李彬而吃了亏。李彬触犯了律法,结果被刘基(刘伯温的字)亲自抓捕并依法处决。为了避免直接与李善长对抗,刘基请假回乡,以退为进,让杨宪代为处理政事。杨宪逐渐获得了信任,他收集了李善长的把柄,并通过在朱元璋面前不断上奏,成功让李善长的声誉受损。渐渐地,朱元璋开始对李善长心生疑虑,开始不断指责他。
意识到局势对自己不利,李善长聪明地采取了反击策略。他没有直接面对刘基,而是通过找一个“代言人”来转移自己的压力。这位“代言人”就是胡惟庸。胡惟庸不仅与刘基有深仇,而且他也和李善长同乡,因此容易受到李善长的控制。胡惟庸虽然早年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但凭借李善长的推荐,他迅速成为了淮西集团的新领袖。
在刘基的眼中,尽管他才智出众,但他处理政事时直言不讳,缺乏灵活的处理方式,导致不少人不满,甚至在朱元璋面前诋毁他。朱元璋为了考验刘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要更换丞相,谁是合适人选?”刘基非常敏锐,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考验,他回答道:“陛下自有决定。”
接着,朱元璋又提出杨宪、汪广洋等人的名字来试探刘基。刘基深知这些人物背后的关系,逐一作出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干,但缺乏气量;汪广洋虽有能力,却不够深思熟虑。”直到朱元璋问到胡惟庸时,刘基果断地回答:“胡惟庸现在虽然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一定会挣脱束缚,成为一匹猛兽。”此话一出,朱元璋沉默了片刻,最终说道:“看来,丞相的位置还是只有你能担任了。”
然而,刘基的回应并未令朱元璋满意。他自诩为丞相之才,并且言辞犀利地批评了当时的其他人:“目前这些人,我并未见到有合适的。”这番话虽然是实话,却无意中透露出刘基的高傲和自负,这让朱元璋产生了不安。刘基的自信和直言不讳让朱元璋意识到,这个有才之人,可能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于是,朱元璋决定不再信任刘基。
刘基在未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后,不久便被迫退休,回到了家乡。虽然他的才能在建立大明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他对权力的威胁逐渐让朱元璋感到不安。朱元璋深知刘基的判断比自己还要准确,如果继续让他在身边,未来的局面恐怕无法掌控。
之后,浙东集团的支持者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庇护,迅速被胡惟庸排挤并处决。而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支持下,逐步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淮西集团的领袖,李善长也开始对他产生依赖。胡惟庸的胜利,并非源于他个人更强的能力,而是因为朱元璋站在了他这一方。
胡惟庸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开始变得更加专横跋扈,贪污腐化,排挤异己。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威,私自截留奏章,擅自决定官员升降、刑罚。最终,朱元璋对他的纵容达到了极限。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开始彻查胡惟庸的贪腐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审讯,胡惟庸被处死,时年七年。
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后,迅速采取行动,撤销了丞相一职,废除了中书省,重新组织官员体系。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朱元璋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消除了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因素。这一操作显示出他早有预谋,经过长时间的权力斗争,他终于不再惧怕任何人的挑战,皇权得以高高在上,稳固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