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作为三国三大政权之一的蜀汉的创立者,堪称白手起家的典型,与曹操和孙权的“富二代”和“官二代”背景大不相同。与曹操手中雄厚的家族财富和强大的族人支持相比,刘备几乎一无所有;而孙权则继承了父亲孙策和兄长孙坚打下的江东基业,拥有更稳固的根基。刘备的成功,完全依赖于个人的智慧与不屈不挠的努力,没有任何可以倚靠的外力支持,他一切的成就,都是由自己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
刘备早年最为关键的机会出现在他占领徐州时。那时的曹操势力仅限于兖州和豫州,而孙策则刚刚开始在江东展开自己的事业。刘备虽然占有一州之地,具备了一定的政治与军事实力,然而由于缺乏坚实的后盾和特殊的智囊辅佐,他很快失去了徐州,接着开始了他的一段流亡岁月,不得不四处投靠他人,屡次经历政治上的沉浮。
到了公元201年,刘备投奔了荆州刘表时,手下只有寥寥数百士兵,真正能依赖的将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等忠诚的武将,文官则有简雍、孙乾、糜竺等。这时的刘备,和曹操、孙权相比,几乎处于弱势。曹操已然在官渡之战后大获全胜,掌控了中原四州及黄河流域的霸权,而孙权则刚刚稳住了江东局面,掌握了几十万的兵力以及几乎无可匹敌的江东资源。刘备此时所能倚赖的,只有依靠出卖武力从刘表那里获得的粮草和资源,完全是一支游走于其他势力之间的“雇佣军”。
到了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局势依然没有太大变化。尽管他招募了徐庶和诸葛亮等人才,并且尽力在荆州建立根基,安抚百姓,但他仍然被刘表严密监控,并未拥有独立的地盘或势力,甚至不能算得上真正的一个政治势力。与此相比,曹操当时已占据了九州,拥有数十万兵力,并且挟天子令诸侯;孙权则稳住了江东,不断扩展其地盘,手下更是人才济济,战将周瑜、程普,文臣张昭、鲁肃等都是其政权的重要支柱。
然而,赤壁之战的胜利成为了刘备命运的转折点。战后,刘备终于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盘,占据了荆州南四郡,并向孙权借得南郡,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随后,刘备进军蜀地,经过数年奋斗,终于在215年打败刘璋,夺得益州。至此,刘备在三国中的地位逐渐稳固,并为后续的汉中之战与北伐打下了基础。
刘备的巅峰期出现在公元219年,那时的他不仅名义上成为了“汉中王”,更实际掌控了包括益州、汉中等广阔地区的地盘。他的地盘从四川、云南到贵州、重庆,几乎涵盖了整个西南地区,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50万。与此同时,曹操的魏国,作为三国中最强的政权,其势力范围远超刘备,人口和地盘皆占绝对优势,魏国的总面积高达2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而东吴的孙权,则控制着江东一带,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地理和人口资源相较于蜀汉略有劣势,但仍然强于刘备。
即便如此,从理论上讲,刘备在得到荆州与益州的基础后,依然有一线统一天下的机会。若能够坚持与曹魏和东吴的外部关系,并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稳固内部并待时而动,或许仍能在某些条件下有所作为。然而,由于内外压力的存在,尤其是在关羽失去荆州后,刘备的统一梦想迅速破灭。关羽的战死和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蜀汉的实力急剧下降,几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尽管刘备在去世前的北伐战略显得具有一定的远见,诸葛亮的坚守和治理仍为蜀汉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独立,但蜀汉最终未能统一天下。在诸葛亮一生的努力下,蜀汉的北伐更多是为了保存其国土与尊严,而非实现统一的宏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