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份工作要求你凌晨三点打卡,全年仅有三天休假,年薪只有两万,并且你还需要承担全家生活开销,若犯错误甚至因贪污两万多就会被判绞刑,这样的“铁饭碗”你会选择吗?其实,这并不是虚构的职场噩梦,而是明朝官员们的真实工作生活。
每个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中,京城内的官员们就得在凌晨三点之前赶到午门集合。如果住得远,有些官员甚至要在午夜十二点起床,冒着寒风急忙赶往朝堂。即便抵达了午门,也没有温暖的接待等着他们,只有寒冷的清晨和漫长的等待。官员们必须在五点宫门开启之前,忍受寒风的侵袭,保持端庄的姿态。期间,任何的咳嗽、吐痰、打哈欠,甚至是交头接耳的行为,都可能被严肃记录。若有任何异样,负责监察的御史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处罚。 如果官员身体不适,想要请假,手续也极其繁琐。首先,必须由太医院出具病情证明,再由惠民药局进行实地检查,最后还得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能休假。而这一切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往往病情已基本恢复时,请假流程才刚开始。明朝的官员全年仅有三天假期,这三天仅限于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日。更为苛刻的是,任职不满九年的官员甚至连申请休假的资格都没有。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辛苦工作,官员们的薪水一定非常丰厚吧?遗憾的是,明朝官员的薪水低得令人难以接受。以正七品知县为例,他的年薪大约是九十石粮食,折合现代约为三万元。而这笔收入是包干制的,既要养家糊口,还得负担下属的工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即便是一品官员,其年薪也仅为三十万左右,但在文官中,一品官员的数量极为有限,十有八九是朱元璋的亲信或血亲。 面对如此低的收入,许多官员只能选择两条路:一是清贫度日,忍受同僚的嘲笑和家人的不满;二是铤而走险,通过贪污或受贿来改善生活。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贪污并不会带来好下场。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对贪官的态度可谓是零容忍,反腐手段极为严厉,堪称“地狱级别”。 朱元璋登基后不久便废寝忘食地制定法律,铁腕打击腐败。他亲自颁布了大量法律,其中有关惩治贪官的条款占了六成以上。根据《大明律》的规定,贪污八十贯便会被判绞刑,而监守自盗四十贯的罪行也会被判斩刑。洪武初年的八十贯约等于现代三万元,而随着宝钞贬值,这一标准下降到几千元,但刑法的执行却丝毫未曾松懈。 朱元璋还亲自指挥,推行了极为严酷的惩罚措施,如剥皮揎草、抽肠风干等酷刑,目的是对官员形成震慑。而这些惩罚不仅针对贪官本人,连他们的家人也有可能受到连坐。为了确保法令的严格执行,朱元璋建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专门的监察御史直接向皇帝报告,甚至可以越级上报官员的贪腐行为。 尽管这种严厉的打击腐败的手段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清官数量大幅增加,社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开始显现。很多官员因收入过低,生活压力巨大,反而在高压下采取了更为隐秘、更为系统的贪污手段。随着官僚体系的僵化和效率下降,腐败问题并没有彻底根除。 此外,朱元璋的严厉手段并没有让所有人心悦诚服。比如,朱元璋曾亲自审问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因其涉及走私行为,朱元璋毫不容忍,甚至在公主请求宽恕的情况下,仍然坚决处死欧阳伦。当公主质问朱元璋“你杀得完所有贪官吗?”时,朱元璋眼神凌厉地回应道:“焉知杀不完?” 从这一点来看,尽管朱元璋的反腐政策如猛药般暂时起到了清廉的作用,但单靠严刑峻法,根本无法治本。历史上,官员的贪污行为仍然存在并延续,真正要解决问题的,还是得通过健全的制度和更加人性化的治理。单纯依靠暴力手段治标,而忽视了制度的建设,最终难以实现长久的清廉。 在当时,朱元璋的强力反腐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但时至今日,制度建设和有效治理仍是我们治理社会腐败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