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组建了所谓的“东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地区出发,朝锦州方向发起攻击。然而,他们的进攻最终未能突破我军坚守的塔山阵地,甚至未能越过我军的防线。
这个“东进兵团”的兵力构成相当庞大,除了原本驻扎在锦州和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从山东调来的增援部队,主要力量来自华北,由傅作义方面调派。具体来说,华北调来的兵力包括了第62军的3个师,这三个师组成了主力兵团;此外,还包括了第92军第21师和独立第95师。
其实,这并非是华北国民党军第一次增援东北。早在1947年,华北就曾向东北派兵增援,试图扭转战局。第一次增援出现在1947年的夏季攻势,国民党军从华北战场抽调了装备美械的第53军赴东北;而后,陈诚接管东北军政后,又从苏北战场调来了第49军。这两个军原本属于东北军的编制,尽管在这时已经成为中央军的一部分,且队伍中大多数兵员来自其他地区,但它们依然与东北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然而,单靠这两个军显然无法改变东北战场的局势。在1947年秋季攻势期间,第49军刚到东北便遭到惨重打击,第二阶段的作战中,第53军也未能幸免,遭遇了重创。面对我军的猛烈反击,刚刚上任的陈诚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连蒋中正也开始急躁不安。最终,他下令华北增兵,力求改变战场局势。
当时,华北的国民党军主要有中央军和傅作义的察绥军两个阵营。在蒋中正的紧急指令下,华北方面调派了6个师支援东北。其中,临近东北战场的第13军调出了第54师,第92军则抽调了第21师,第94军派出了第43师,向东北增援。第13军和第94军装备美械,而第92军第21师则是较早实现中央军化的部队。
傅作义的系统则将其主力暂编第3军及所属的暂编第10师、第11师抽调增援,并派出了其精锐部队——骑兵第4师。6个增援师于1947年10月出发,经过几天的行军,终于在中旬时抵达了兴城、锦州一线。根据我军的判断,敌军此时兵力过于分散,可能会向我军解放区扩展,为我军创造了歼敌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军的第7、8、9纵队开展了积极的行动,在阜新、义县方向发起攻击,接着进攻朝阳。与此同时,第92军第21师和第94军第43师则从新立屯方向支援。战机终于到来,我军在金凤山一带给予敌军重创,成功歼灭了第21师大部分部队以及第43师的部分兵力,并俘获了第21师的师长郭惠苍。第21师作为第92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战后进行了重建,但在之后的东进兵团援锦作战中,该师并未直接参与战斗。
华北增援的这6个师在东北的作战并不顺利,不仅未能扭转战局,还面临了严重的损失。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部队的抽调使得华北国民党军的防线变得空虚。我军趁机发起了反攻,向保北方向出击。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战后,华北的国民党军为了打破僵局,从石家庄调派第3军北上进行夹击。
第3军长期驻守石家庄,兵力虽然有3万余人,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其作战能力并不强。当军长罗历戎接到命令后,亲自率领第7师及配属的第16军团出城支援,然而在清风店一带遭遇了我军的猛烈打击,整个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后,石家庄的守军也被我军全歼,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成功连通,华北的战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这一连串事件的推动下,华北增援东北的部队不得不再次撤回,然而回来的只是傅作义的3个师和遭到重创的第21师。至于第43师和第54师,这两支美械军则被留下,分别编入了新3军和新5军,成为后续战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