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便是众多皇帝对功臣的惩治,常常出现“飞鸟尽,良弓藏”的局面。很多皇帝为了消除潜在威胁,选择杀掉曾经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臣子。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像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便没有走这条路。 当赵匡胤身披黄袍,正式登基皇帝时,他展现出了重情重义的一面。在许多前朝皇帝选择清洗功臣时,赵匡胤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他邀请所有的功臣齐聚一堂,共同饮酒,最终还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可能的权力威胁。这一举动不仅让功臣们深感荣幸,也为赵匡胤赢得了“善待功臣”的美名。 然而,时光荏苒,在赵匡胤登基数年后,他的态度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竟然对一位曾有救命之恩的功臣下手,这位功臣名叫张琼。张琼,河北人,是赵匡胤手下的勇将。史书上对他评价为“少有勇力,善射”,这寥寥六字已足以勾勒出他非凡的武艺和勇气。
在后周时期,有一场针对南唐的激烈战斗中,张琼与赵匡胤一起攻打寿春城。战争中,赵匡胤专注指挥,未曾意识到自身的危险,因而站得过于靠前,结果就遭到了敌军发射来的车弩箭袭击。这是当时一种架在车上的大弓,威力巨大,射程也相当遥远。在危急关头,张琼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为赵匡胤挡住了致命一箭,这一壮举不仅拯救了赵匡胤的性命,也从此改变了他俩的关系。 张琼的勇敢之举让赵匡胤深感动容,从此将他视为心腹之将,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张琼对赵匡胤始终是推心置腹,无所保留。赵匡胤即位后,确实给予了张琼丰厚的职位待遇,升迁至爱州刺史,算得上是高官厚禄。在“杯酒释兵权”的典礼上,张琼亦如同其他功臣一样没有选择请辞,且赵匡胤对此也默许。 然而,变故发生在公元965年,赵匡胤的两个宠臣石汉卿与史珪合谋,诬陷张琼私自招募亡命之徒,企图谋反,甚至加上了对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的无端指控。这一系列的虚假指控在《玉壶清话》中有详细记载。当张琼试图向皇帝赵匡胤提出警示,指责赵光义与大臣之间的勾结图谋时,赵匡胤的愤怒再也按捺不住。他下令石汉卿用铁器重击张琼的头部,致使其奄奄一息,最终也把张琼交给御史严加审查,随即决定赐死。整个审判过程迅速而不带情面,这其中似乎暗藏了赵匡胤对张琼的猜忌,使得他忽视了张琼所提出的忠告。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惨剧,赵匡胤终究对自己误解张琼的行为感到悔恨,随后善待了张琼的儿子,给予他官职。但对于弟弟赵光义却缺乏必要的警惕,最终导致赵光义顺利登基,成为大宋的皇帝。可以说,赵匡胤的决策不仅是用自己的忏悔换来了他人的权力,更是意味着他未能听取张琼的忠告,错失了改变宋朝命运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