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底,在晋察冀地区经过一年多激烈战斗的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接到了命令,重新回归刘邓的指挥体系中。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南下率队的并不是司令员杨得志,也不是副司令曾思玉,而是政委苏振华。那么,这两位军事的高层指挥官究竟去了哪里呢?经过深入了解,发现他们其实留在晋察冀军区继续工作。
第一纵队是由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改编而成,抗日战争胜利后编入新成立的晋冀鲁豫军区,接受刘邓的指挥。在部队组建初期,正值北上东北的关键时刻,邯郸战役爆发,第一纵队被赋予了阻击前来的敌军的重任,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场战斗让高树勋的起义得以实现,第一纵队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役结束后,第一纵队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与休整后,向东北方向进发。在途经冀东时,部队暂时划归晋察冀第二野战军萧克的指挥,参与了承德保卫战,随后又继续向西进发,积极参加张家口保卫战。第一纵队在这场重要战斗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和团队凝聚力。
在张家口保卫战期间,副司令曾思玉因调任地方军区而转至冀晋军区担任副司令。由于军区内缺乏司令,他承担起了地方军区的军事工作。随着冀晋军区的改编,他被提升为冀热察军区的司令员,并在协调地方部队的战斗时,接到上级的指示重新回归第一纵队的岗位。这一切都是刘邓首长在远离战场的晋冀鲁豫军区内所做的决定,军事形势要求第一纵队归建,从而加强晋冀鲁豫军区的战斗力量。
曾思玉回到晋察冀军区后,朱老总找他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希望能够挽留他在这里继续工作。司令员杨得志也被要求留下,这显然是因为晋察冀地区急需军事干部,以应对战略形势的严峻。抗战期间的晋察冀是一个模范的根据地,拥有许多杰出的军政领导干部。但随着抗战胜利,很多重要的军事干部被抽调至其他地区,如邓华和黄永胜在抗战胜利之前就离开了这里,而郭天民是在涞源会议后退出的。虽然晋察冀地区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部队经过重新整编后,实力有所削弱,正面临被动的局面,急需强化军事领导以改变当前的局面。
无独有偶,在1947年7月,郑维山同样被军委抽调南下以增援刘邓首长,他也在此被挽留,并被赋予了纵队司令的职务。朱老总希望他首先担任第四纵队的副司令,待时而动,待将来纵队的班子调整时再给予更高的职责。而实际上,上级已经在筹划重新组建野战军,希望能在现有几个纵队指挥官中进行提拔。随着1947年5月晋察冀野战军的组建,原有的纵队司令如杨得志、杨成武被任命为野战军的司令与政委,留下了两个空缺的指挥职位,曾思玉与郑维山随后被安排为野战军的纵队司令。
随着晋察冀军事力量的集中以及主动进攻的策略实施,局势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经过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一系列战斗,晋察冀军队在战斗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与此同时,第一纵队在政委苏振华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南下征程,参与鲁西南的各项战斗,表现出色,为战斗的胜利贡献了力量。这一切都展示了苏振华卓越的军事才能,正因如此,他后来与杨勇所指挥的第七纵队合并,重组为新的第一纵队,杨勇担任司令,苏振华继续担任政委,并在中原战场上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