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古代史书编纂的朋友们肯定清楚,后世为前朝修史的主要依据通常来自继承或缴获的官方档案。这些资料包含了各种重要的文献,其中包括皇帝的“实录”与“起居注”,以及奏章、诏书、官员的“给由”等文献。此外,经过朝廷批准的墓志铭也可以成为修史的依据之一。
在史书中,如果某个人身材突出,往往会被详细记载。例如,身高七尺五寸、七尺七寸或八尺的描述常常出现在史书中,而身高低于七尺五寸的人则很少被记录。同样,作为前朝的将相,他们所受到的重大赏罚也是必须被详细记录的。因为这类赏罚记录通常比较精准,后来的史官可以直接参考,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翻开二十四史,我们会发现秦琼的赏赐记录最为详细。比如,《旧唐书》中提到,秦琼曾获得了二百斤黄金和一只金酒壶,外加一万四千段的杂彩布帛。此外,尉迟敬德的功劳虽然很大,但他所获得的赏赐远不如秦琼丰富。尉迟敬德的奖励多次出现,但并没有像秦琼那样的规模。即使尉迟敬德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赏赐的内容却远不如秦琼那么丰厚。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中更是透露出,秦琼积累的赏赐金帛,数目之庞大,令人惊叹。李渊的赏赐包括黄金、绸缎和布帛,数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这些都是李渊可以馈赠的赏赐,而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所得到的,仅仅是一盒金银而已,数量远远不及秦琼。
尉迟敬德的“发财”真正开始是在玄武门之变之后。他被赠送了大量的物资,包括绢和财物,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在李渊时期得到了足够的赏赐。实际上,李渊并未给尉迟敬德任何爵位或者一两的银子,这表明尉迟敬德在李渊时并没有立下足够的功劳。
如果尉迟敬德当时是率领队伍归顺唐朝的,那么他的封赏会与其他投降的将领一样,可能会包括爵位与土地。然而,他并不是在这个时刻就得到封赏。尉迟敬德参与玄武门之变后才得到了重赏,但也没有像秦琼那样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财产。值得注意的是,秦琼在唐高祖李渊时期所得到的土地和金钱,令他在财富上享受了极大的满足。
事实上,李渊的赏赐政策主要是基于实际功劳的。在李渊执政期间,赋予的土地和奖励通常是直接与功勋挂钩的。因此,秦琼在获得金钱和土地时,早已树立了自己的声誉。他不仅没有遭遇过度的削减,反而随着李世民的即位,继续享有着丰厚的奖励。
秦琼的黄金数量,折合成现代的金价,足以引起人们的惊叹。两百斤黄金对于当时的唐朝而言,已经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财富。通过绸缎与布帛的数量,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李渊的赏赐多么慷慨。这些黄金、布料和土地,让秦琼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为他后来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这些财富为秦琼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富足。而相比之下,尉迟敬德虽然获得了很多家产,却并未有秦琼那样的幸福生活。即使他在玄武门之变后获得了大量财物,但他的生活并不如秦琼般光辉灿烂。事实上,秦琼早已在唐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声誉,他的生活比尉迟敬德更为优越。
然而,这样的生活让我们不禁思考:秦琼作为一位已经登上权力巅峰的将领,是否还有必要再像尉迟敬德一样,在玄武门之变中冒生命危险?如果他早早立下了赫赫战功,李世民又能为他提供什么样的封赏呢?
从秦琼的生活和财富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在唐朝当将领所能获得的回报是如此丰厚。与文官相比,武将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奖励。而秦琼的“幸福生活”也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考:在那个时代,武将和文官之间的差距,是多么地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