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提起朝鲜,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往往不是“军事强国”,而是“贫穷”。可是,说贫穷是标签,谁还记得,这块土地上曾有过亚洲工业强国的荣耀?不夸张地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鲜的人均GDP甩开中国、韩国一大截,工厂林立,机械轰鸣。现在谁能想到,和韩国一江之隔的地方,曾经也是亚洲经济的“希望之星”?
一切的转折,都埋在历史缝隙里。要说条件,朝鲜其实让多数国家都羡慕。矿产埋在地下,铁矿储量亚洲数一数二,煤就不说了,森林大片大片。
如果资源是工业的粮食,朝鲜简直自带满汉全席。
这还只是地利,更有天时——冷战时期美苏斗法,硬生生把朝鲜推成了“红色阵营的宠儿”。苏联拉拢,中苏比赛送温暖,资金、技术、设备,一股脑丢进这个东北小国。那阵子,朝鲜的工业几乎开了挂。
苏联为朝鲜按下加速键,经济互助委员会的资金和技术砸下去,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朝鲜,几乎成了亚洲仅次于日本的工业强国。不光自己够用,还出口到中国等一票周边国家。机械、化工、冶金,样样都有两把刷子。农业也不差,七十年代粮食自给,八十年代搞机械化灌溉,全国农田铺上水网。那时候的朝鲜,从城市到乡村,用“红火”来形容一点都不过。
可历史从不会给谁一条直路走到头。八十年代,机会的天窗慢慢关上。原因其实很单纯。
首先是外部援助说没就没了,苏联经济自己都吃紧,哪还有余粮给“小弟”续命?
经济互助委员会把生产细化,每国分工一块,朝鲜也跟着生产单一化,技术进步跟不上趟。
当然,锅不能都甩给别人。朝鲜自己也有问题。上头觉得经济繁荣是自己本事,外部援助变成了理所当然。结果,等到世界变了,依然用老办法对付新难题。大量资源被投入军事备战,对外大量借贷买粮买枪。最后,钱没赚着,还欠了堆外债。
苏联一解体,问题彻底爆发。俄罗斯亲美,不再给朝鲜送油。
朝鲜工业失去了石油,整个国家产业链卡壳,工厂像断了电的变压器。
想去中东买石油?美国一句话中东都得多想想,朝鲜硬是被卡死了进出口。原本的工业强国,最后硬生生沦成了农业国。
还没完,连天都“帮倒忙”。九十年代初,洪灾旱灾连续来袭,农业彻底塌陷。粮食减产,饥荒一发不可收拾,老百姓生活连温饱都成问题。
曾经的工业奇迹,风头一转成了“生存危机”。
撞上外部制裁,朝鲜的国家选择变得只有一条路可走。面对美国的高压和封锁,朝鲜提出“先军经济”路线,把所有力量投进武器和国防。苏联解体后失业的军事专家成批流入朝鲜,最后撑起了核武和导弹体系。1998年,朝鲜宣布有了自己的核武和远程打击能力。核弹是风险更是底气,表面看是赔本买卖,背后其实是朝鲜在国际舞台上拿回主动权的筹码。
可这条路注定不好走。第一次核试验后,联合国1718号决议通过,制裁一浪高过一浪。资金断了,设备断了,技术断了。美国主导封锁,朝鲜出口被上了锁,进口买什么都难。工业快停摆,化工、机械靠修补等着熬日子。农田没了现代设备,满地都是汗水,粮食产量拉不起来。
不过,朝鲜的应对方式也值得一提。近年来,旅游业成了朝鲜经济的新希望。朝鲜开发新景区,吸引中国和俄罗斯游客,带火了服务业和就业,老百姓过得比以前有奔头。
问题还是绕不过美国。国际制裁时不时加码,外部环境什么脾气大家都明白。
美国霸权主义里最擅长“掐人咽喉”,国际社会要变一次天,像现在呼吁多极化那样,才有可能松动朝鲜的外部压力。
另一方面,朝鲜想抓住机会,借“一带一路”打通和中国等邻国的经济通道。只要能多搭上几条线,手里的筹码就不可能全被美国拿走。
从工业强国到农业苦等援助,朝鲜的历史很难用“必然”来解释。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选择,也有不得不低头的时刻。
等风来,未必就是被动,也许是在等待下一个机会;而谁也不能忽视,这个国家确实用自己的方式活了下来,还在寻找突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