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协调和组织各个地区的军队作战,南京政府陆续设立了五个战区,分别被称为第一战区、第二战区、第三战区、第四战区和第五战区。这些战区的主要职责是指挥和管理各自辖区内的战事,全力以赴与侵略日军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每一个战区的最高负责人被称为司令长官,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职位几乎都是由国民党高级将领担任。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各战区的司令长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会根据战局的发展进行调整与更换。具体来说,只有第二战区自成立至撤销期间,始终由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根据相关统计,从抗战全面爆发直至战争结束,第一战区先后经历了五位司令长官的更替,显示出抗战时期指挥官的重要性以及战局的残酷。
第一任司令长官是蒋介石,他在国军集团中乃是位高权重的存在。令人惊讶的是,蒋介石在抗战最初阶段也曾亲自担任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尽管他同时以最高指挥官的身份统领全局。可以推测,在这个时期,他必定是以兼职的身份担当该职位,因为作为国军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不可能长时间专任于某一战区的具体事务。
因此,从1937年十月到1938年二月,负责平汉线战事的第一战区的指挥工作,由程潜暂时代理。程潜在国军中拥有资深的从军经验,他与蒋介石可以说是同等级别的将领。相传,孙中山曾表示,黄埔军校中最值得信赖和看重的人选正是程潜。而该名将军在军政方面的才能也非常突出,曾在广州大元帅府担任陆军次长职务。其代理蒋介石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似乎是个明智的选择,非常契合当时的局势。
到了1938年二月,第一战区的作战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主要负责河南东北地区的战事,而此次,程潜依然担当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进入1939年,国军“五虎将”之一的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在他的指挥下,三个集团军共同抵御日军对豫皖北地区的侵袭。
相信大家对卫立煌将军并不陌生,他在国军之中是一名响当当的抗战名将,曾参与指挥过多场重要战役,如忻口战役和中条山战役。此外,他还在缅北战场上带领中国远征军,成功打通了滇缅公路。在整个八年的抗战岁月中,卫立煌将军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敌人的高度评价。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1944年,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更换为蒋鼎文,他同样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副司令长官则是汤恩伯。这两位将领都是蒋介石心腹的重要人物,蒋鼎文执掌第一战区期间,指挥了关键的豫中会战,但遗憾的是,他们在战役中表现不佳。由于对抗战的消极态度,导致了中国正面战场的再次大溃败,结果河南省及郑州、许昌、洛阳等重要战略地区相继沦陷,战后蒋鼎文被迫辞去司令长官职务。
终于在1945年抗战后期,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职务由陈诚接任。他是蒋介石的亲信,亦是国军中的核心人物。不仅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在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期间,他指挥了鄂西鄂北会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战果,重创了侵略者,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总的来说,在这场历时八年的艰苦抗战中,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先后包括蒋介石、程潜、卫立煌、蒋鼎文及陈诚等坚持战斗的将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战略决策在战争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