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美对抗的现实与挑战
在美国政治精英的思维框架中,似乎始终存在一种无法摆脱的偏见:如果当年能够通过军备竞赛、经济封锁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拖垮苏联,那么如今同样的方法也可以逼迫中国倒下。2025年3月,当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商品的关税猛然提高至145%,这一情节似乎将“冷战剧本”推向了高潮。然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却在新加坡海事周的演讲中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泼了一盆冷水。他指出:“中美之间存在根本的认知分歧,这使得两国几乎不可能达成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大交易。”李显龙警告称,这场冲突可能导致“80年来前所未见的贸易崩溃”,而世界只能系好安全带,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风暴。
美国当年用来拖垮苏联的“组合拳”,如今已经成为它对付中国的标准战术。军备竞赛作为开篇的重头戏,里根总统在1983年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一时无法抵挡,迅速跟进,导致军费开支飙升至GDP的17.5%。与此同时,民生严重压缩,苏联老百姓甚至排队领取面包,而克里姆林宫却继续把资源投入到阿富汗战场,十年的战争最终消耗了苏联的最后一丝活力。
接下来的经济绞杀也如预期般紧随其后。美国与其盟友共同切断了苏联的技术进口,而苏联七成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一旦能源出口受限,整个经济体立刻陷入瘫痪。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成为美国的重要武器,“自由欧洲电台”不断在东欧地区播放西方的价值观,培养反对势力。到1989年,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
然而,这一套针对苏联的策略放到今天却并不奏效。当美国对中国发动经济战时,结果却是美国自身付出了惨重代价。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税后,短期内美国的通胀水平飙升,消费者为此多支付了约1200亿美元的账单,而中国则在这一过程中成功扩展了东南亚市场,出口额暴增30%。李显龙早已看清楚了这一点:“中国与苏联完全不同。”他在2021年曾明确指出,苏联的经济是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而中国却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对中国经济造成致命打击,反而让美国企业最先跳出来反对政策,因为它们依赖中国市场和制造业。
美国一再将中国视作“第二个苏联”,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苏联的经济支柱是石油、天然气和军工复合体,轻工业薄弱,甚至连尼龙袜都依赖进口。而中国则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从最基本的手术针到最复杂的航母生产,几乎所有产品都能自主生产,产业链的韧性让任何封锁策略都变得毫无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民族凝聚力远远超过了苏联。回顾苏联解体前,15个加盟共和国彼此离心离德,矛盾重重;而中国56个民族的团结精神却在汶川地震和脱贫攻坚等重大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难以在中国找到突破口。
在国际舞台上,苏联不断树敌,最终在阿富汗的侵略行动遭到全球的强烈反对,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在非洲建设铁路、在东南亚建电站,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24年,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已超过美国对该地区的贸易额,菲律宾在南海挑衅时,周边国家并未站出来支持,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这一现象清楚地显示出各国的立场和人心的向背。
更让美国感到焦虑的是,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冷战时期,美苏之间隔着一道铁幕,彼此对抗。而今天,中美两国却已经在多个领域深度捆绑,中国持有着美国庞大的国债,美国的苹果公司等企业在中国市场也占据重要地位。特朗普宣扬“全面脱钩”的口号时,英特尔等美国公司立即提出反对,呼吁政府放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资本家显然更看重经济利益,而不是政治口号。
对于夹在中美之间的小国来说,日子并不轻松。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新加坡的樟宜基地停泊着美国的战舰,控制着马六甲海峡70%的燃料供应,而中国则是新加坡外贸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也是最大外资来源国。李显龙用“大象打架,小草只能系好安全带”来形容这种两难困境。2025年,新加坡经济增速骤降至1.8%,正是中美博弈带来的直接后果。当美国施压东盟国家选择站队时,越南顶住压力批准中国企业参与其5G建设,马来西亚则坚持向中国出口芯片。生存的现实远超过意识形态的争斗。
李显龙在卸任后,继续奔走在中美之间,努力寻求两国的合作。他提出了“权宜之计”的务实方案,主张在气候治理、防疫合作等领域先行建立信任,再逐步解决更为复杂的难题。美国的战略家也开始警觉,基辛格在2023年访华时警告道:“美国同时对抗中俄将是一种战略冒险。”尤其是在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经济超强国的背景下,美国的GDP占比从冷战时期的三分之一下降至如今的四分之一。即使是《纽约时报》也开始哀叹“美国的盟友力量已经大不如前”,而德国大众却在此时宣布将在中国追加20亿欧元的研发投入,西方阵营的裂缝也愈加明显。
总的来说,美国试图用当年对付苏联的策略来压制中国,就如同拿着过时的地图寻觅新的大陆。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李显龙已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与苏联截然不同。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了几乎所有的产品,而且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而美国加征关税,虽然一时可能给中国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中国迅速转向东南亚市场,继续维持着贸易量的庞大。中美两国的经济联系早已牢不可破,任何试图孤立中国的努力都注定失败。
李显龙非常清楚大国间的较量对于小国的影响。他指出:“大国对抗,小国受难。”对于新加坡而言,既需要依靠美国的安全保障,又依赖中国的经济合作,这样的现实困境让他深刻理解,合作远比对抗更能带来共赢。只有当美国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