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主联军的第八纵队在1947年成立,旗下的23师在短短两年内经历了四位不同的师长。可以说,这是东北主力师中更换将领最频繁的一支部队。先后担任23师师长的有张德发、钟明彪、代理师长张晓冰和黄鹄显。23师的换将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因作风和纪律问题,有的因指挥能力不足,而黄鹄显的到来则标志着部队状况的好转。
23师原本是一支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部队,钟明彪是由外调入的师长,之前曾在骑兵师担任副师长。他的晋升,是很多指挥员梦寐以求的机会。从1948年起,他接管了八纵23师,然而,随着冬季攻势展开,部队并没有立即参与战斗任务,更多的是集中于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直到锦州攻坚战时,部队才开始正式投入阵地作战。薛家屯战斗暴露出师指挥员在组织和指挥上的不足,纵队的政委回忆:“太差!”指挥员没有准确选择突破口,也未能有效组织突破和迂回包围。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缴获战利品不多,战斗中还存在不少失误,这些都未如实上报。
未如实报告的原因,多半是为了掩盖战斗中出现的失误。指挥员的战场判断能力欠缺,这可能与他们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有关。尽管这场战斗规模较小,但由于指挥员未能展现出足够的领导力,部队也付出了不该有的伤亡。在战争中,如何树立指挥员的威信,凝聚战斗力,最关键的还是依靠打硬仗、恶仗、胜仗来证明自己。那些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的指挥员,才能赢得部队的尊重,如李天佑、韩先楚、梁兴初等。
1948年冬季,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换将的决定可能会对军心和战斗力产生影响。因此,在打锦州攻坚战、辽西会战以及天津战役的过程中,23师的表现成为了换将的导火索。尤其是在锦州攻坚战中,当23师攻占小紫金山时,原本只留下一个连驻守阵地,结果该阵地被敌人夺回。这一失误不仅给敌方带来了鼓舞,也对23师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战斗结束后,副团长、营长、连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而作为师长的钟明彪则未能承担应有的领导责任。
随着战斗的深入,23师在辽西会战中的表现有所改观,特别是在六间房的阻击战中,成功阻止了廖耀湘兵团的南撤。在强行军过程中,68团有一个连队只剩下40余人,干部也只有副连长和副排长,但他们依然凭借坚定的意志力完成了任务。疲劳过度的士兵甚至在行军过程中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战斗的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辽沈战役结束后,部队进入关内,纵队的司令员换成了第一任司令员,而下辖的三个师长没有发生变化。其中,24师的战斗力最强,也最让纵队放心;其次是22师,而23师则因暴露出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仍处于现状。在平津战役中,第八纵队继续参与攻城任务,主攻方向由李天佑领导,而8纵则负责助攻,旨在吸引敌人兵力。原计划由22师执行攻占任务,但由于轻敌,进攻迟迟未能完成。最终,纵队指挥部决定让24师接手,仅用了三分钟便突破了敌防线。相比之下,23师在战斗中的表现则较为低调,虽然投入了战斗,但主要是作为预备队参与,且在敌人已逐渐撤退后才参与最后的攻势。
在平津战役后,部队进行了整顿,并调整了部分军、师指挥员。23师的师长最终被换下,副师长代理,重新调整部队并进行整顿。此后,23师南下,在起义部队中担任了新的职务。尽管经历了频繁的更换和调整,23师依然为东北战局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