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势力在社会上纷纷崛起,其中包括革命党、军阀、买办和帮派。虽然革命党拥有政权,军阀掌握军队,买办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三者共同奠定了后来的国民政府基础。然而,民间的帮派,特别是上海的青帮,虽然没有直接介入政治,却对这几股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是政府和民间的“润滑剂”。
上海的青帮,尤其是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等知名人物,已成为帮派的象征。尽管这些大佬享有不小的权势,青帮的真正“江北大亨”顾竹轩,凭借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坚守的义气,在上海滩的黑白两道中呼风唤雨。与其他青帮大佬不同,顾竹轩并没有随大流,反而与中共保持良好关系,成为上海解放后唯一未遭清算的青帮大佬。
顾竹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如何加入青帮,成为上海滩一位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贡献又如何在抗战及革命时期显现?让我们从顾竹轩的早年经历说起。
顾竹轩,江苏盐城人,出生在清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5年。顾家因家道中落,举家迁至盐城,从事佃农生计。作为家中的第四子,顾竹轩从小力气大,食量惊人,且天生有股硬朗的气质,乡里人称他为“大肚汉”。在他少年时期,顾竹轩便能独立下田推犁,表现出超常的体力。
1902年,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中国各地爆发饥荒,顾竹轩和家人南下,最终定居上海。上海当时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流民,尤其是苏北一带的民众。顾竹轩初到上海时在闸北区靠着体力干重活,拉车、搬货为生。此时他曾短暂加入上海租界警察局,但由于警察的待遇低且工作环境艰苦,他很快放弃了这份工作。
尽管如此,顾竹轩在上海混迹的日子并未白费。在警察局工作时,他常常网开一面,放走一些苏北老乡,久而久之,他在苏北流民中积累了名气,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最终,他因为帮派分子释放囚犯而被扫地出门,开始回归拉车的生意。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反而让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渐渐地,他的“讲义气”名声在闸北地区的帮派圈内广为传播。顾竹轩并未满足于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车夫,凭借人脉和领导能力,他在上海滩的黄包车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最终拥有了自己的车行。
随着黄包车生意的繁荣,顾竹轩面临着许多问题。上海滩当时的最大帮派是青帮,这个帮派起源自清朝的漕工组织,至民国时,已经发展成黑白两道都具有影响力的庞大组织。想要做大生意,顾竹轩不得不与青帮建立联系。通过同乡的介绍,他认识了青帮的大佬刘登阶,并最终通过给刘登阶送礼物与其他帮派活动,成功加入青帮,成为“通”字辈弟子。
顾竹轩加入青帮后,迅速在上海滩崭露头角。他凭借着广泛的人脉和“仗义”的名声,不仅巩固了黄包车公司的地位,还扩展了业务,涉足了茶楼和大剧院等娱乐场所。他的公司快速发展,成为了上海黄包车市场的霸主,青帮的“新贵”之一。
在当时的上海,黄包车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对于洋人和富裕的中国人来说,黄包车是出行的首选。顾竹轩凭借控制黄包车市场,迅速积累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他有着“隐形权力”,可以通过一句话让任何上海的商店、饭店、赌场等关闭。他的权势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商家都主动前来寻求顾竹轩的庇护。
顾竹轩不仅在商业上有着杰出的成就,他还非常关注社会责任和家乡的困境。在抗战时期,顾竹轩为家乡的灾民筹集赈灾款,亲自捐赠物资。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时,他又开放自己的剧院和茶楼为市民提供避难所,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到了抗战期间,顾竹轩明确站在了抗日的立场上,他为中共提供了很多支持,帮助新四军筹集物资,甚至安排伤员治病。他的家族也与共产党有着特殊的联系,顾竹轩的侄子和儿子都加入了新四军,参与抗日。
1949年,上海解放时,顾竹轩决定留在上海。他没有像其他青帮大佬一样逃亡香港,而是积极配合新政府。他被邀请加入上海市议会,成为上海的第一届议员,成功实现了从青帮大佬到新政府议员的转变。
顾竹轩的晚年在上海度过,虽然曾经是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但他在解放后通过自身的转型赢得了新政府的认可。他去世后,留下了遗产和积德行善的名声,至今被后人誉为“青帮第一完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