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范疆与张达因未能备齐白旗与白甲,担心被张飞严惩,最终在夜间对张飞实施了刺杀,并将张飞的首级带到东吴,企图借此邀功。然而,在《三国志·卷三十六》中的相关记载却仅简洁提到:“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份简洁的记录并未过多描述细节,反而让人好奇究竟范强与张达是如何轻松接近并成功刺杀张飞的。
“帐下将”或称“帐内将”,就是古代将帅的亲信护卫,类似唐朝的旗牌官,负责军令的传递与守卫任务。可以想象,范强和张达正是因为身为张飞的信任之人,才得以随意进出张飞的中军大帐。因此,刺杀的顺利进行并非偶然,而是他们与张飞的亲近关系所致。由此可见,二人的刺杀行动很可能是某方指使的结果。至于背后主使的具体身份,我们不禁要问:是曹丕,还是蜀中门阀?答案或许并不简单。
如果从受益方分析,张飞的遇刺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东吴。刘备本打算联合张飞一同攻吴,但张飞遇刺后,刘备失去了强力的先锋,吴军的防线便相对轻松,孙权的东吴能够避免了被张飞引领的强大攻势。如果张飞作为先锋参加伐吴战争,可能会让刘备一方在战争初期占尽优势,从而迅速打破吴军的防线。事实上,刘备攻吴之初,战争局势的确对吴军不利:“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蛮夷遣使请兵。”
然而,刘备并未能顺利摧垮吴军,主要是因为他缺乏足够的猛将,特别是张飞不再带兵。此时,陆逊凭借稳重的战略,拖延了战事的进展,保持了吴军的防守。而刘备身边并没有像黄忠、马超那样的顶尖大将,张飞的缺席使得吴军获得了喘息之机。于是,东吴在这场战役中能够保持一定优势,避免了刘备轻松摧毁其防线的局面。
但若考虑到东吴与川蜀的距离较远,且周瑜在过去欲入川之时并未能成功,东吴在张飞身边安排刺客的可能性较小。反而,曹魏此时正处于篡汉后的政权不稳阶段,曹丕刚刚从曹操的阴影中走出,急需通过削弱刘备的力量来确保自己政权的稳固。对于曹丕来说,张飞的死无疑能削弱刘备的战斗力,帮助东吴减轻压力,甚至可能为自己后续的北伐打下基础。
曹魏在历史上以暗杀手段见长,贾诩、郭嘉、程昱等名将都曾利用类似手段进行暗中操作。尤其是在曹丕夺权后,他对暗杀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在这一背景下,可以推测,曹丕很可能是背后策划刺杀张飞的主使人之一。通过派遣刺客暗杀张飞,曹魏的意图显然是让两强对抗时能彼此消耗,维持中原与江东的势力均衡,避免刘备在消灭东吴后迅速进军中原,威胁到曹魏政权的安全。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刺客逃跑后的行动。范强与张达刺杀张飞后,顺流而下,前往东吴求得庇护,但令人疑惑的是,他们在东吴并未得到显著的奖励。对比之下,其他如糜芳、潘濬等叛将,反倒得到了东吴的重用。若孙权真的是幕后主使,范强与张达应当得到优待,然而他们并未获得任何显赫职位或赏赐,这反而让人怀疑孙权是否真的参与了这一刺杀。事实上,孙权曾经在关羽死后送其首级给曹操,这一历史背景使得他不会轻易去做出这种血腥且危险的举动。
从这三方面的推理来看,曹丕作为刺杀张飞的主使者,似乎更为符合历史逻辑。曹魏通过这一策略,不仅削弱了刘备的力量,也为未来与东吴的战略对抗创造了有利局面。而孙权,在这一切过后,既没有完全否认自己的责任,也没有主动承认,保持了某种模糊的态度,显然这其中还有更多的隐情未曾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张飞的死究竟是曹丕策划的阴谋,还是蜀中门阀或东吴的某种阴谋,目前仍难以完全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历史的复杂性,注定了其中的每个事件都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背景与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