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宋史》,总觉得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对兄弟的故事,像杯温吞的老酒,初尝是暖的,咽下去却带点说不清的涩。你想啊,陈桥兵变那天,赵匡胤被部下拥着披上黄袍,第一个奔过来跪拜新皇帝的,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史书里写那会儿光义才二十出头,脸红脖子粗地喊 "吾皇万岁",倒像是怕旁人抢了这份拥立之功似的。
早年在军营里,这兄弟俩其实挺亲的。有回赵匡胤带亲兵巡营,夜里遇着刺客,是光义扑过去挡了一下,胳膊上挨了刀。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总爱拉着光义在御花园喝酒,喝到兴头上就脱了龙袍,俩人挤在一张竹榻上扯家常。内侍们说,听见皇帝跟晋王(那会儿光义的封号)念叨:"当年在滁州城啃冷馒头,哪想过有今天。"
但龙椅这东西,是真能把人心泡变形的。
开宝六年那阵子,朝堂上渐渐有了些不一样的风声。有回宰相赵普跟赵匡胤念叨,说晋王权势太盛,该挪个地方了。这话不知怎么传到光义耳朵里,转天他就抱着一坛汾酒进宫,跪在哥哥面前哭:"臣知道有人进谗言,可臣对陛下的心,从来没变过啊。" 赵匡胤当时正练字,笔往砚台里一蘸,半晌才说:"朕信你,起来吧。" 可转过年,赵普就被派去河阳当节度使了。
最让人琢磨不透的,还是开宝九年那个雪夜。
那天汴京下着鹅毛大雪,赵匡胤让人召光义进宫。太监远远瞅见,兄弟俩在暖阁里对坐饮酒,烛影晃得窗纸上全是影子。后来好像听见赵匡胤拿玉斧戳地,说了句 "好做,好做",具体啥意思,谁也说不清。天亮时宫里就传出消息:皇帝驾崩了。
皇后让内侍去召皇子赵德芳,可那内侍拐了个弯,竟把赵光义请来了。皇后看见光义闯进来,脸色煞白,半晌才哆哆嗦嗦地说:"吾母子之命,全托于官家了。" 光义当时还抹着眼泪:"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可后来呢?赵德芳二十三岁就没了,死因说得含糊;另一个侄子赵德昭,被光义一句重话吓得抹了脖子。
有时候我总在想,光义夺位那刻,心里真没点挣扎吗?他小时候总爱跟在哥哥身后,赵匡胤打了胜仗,会把缴获的玉佩塞给他;当了皇帝后,每次御驾亲征,都让光义留守京城。那些年的兄弟情,总不能全是假的吧?
但政治这东西,从来容不得太多温情。光义登基后,改元太平兴国,逼着吴越王纳土归降,又亲自带兵收复太原,把哥哥未竟的统一大业往前推了一大步。站在乾元殿上接受万国朝贺时,他会不会偶尔想起滁州城那个雪夜,兄弟俩分食一块烤红薯的日子?
史书里说,赵匡胤长得 "面方目圆",自带威严;赵光义却 "性沉谋有断",心思藏得深。或许从陈桥兵变那天起,这对兄弟的命运就绑在了一起,暖也好,寒也罢,都得在这龙椅旁,把这场戏唱到底。
如今开封龙亭公园那片地方,据说就是当年皇宫旧址。春天去看,牡丹开得轰轰烈烈,恍惚能看见千年前那对兄弟的身影,一个站在龙椅上,一个立在阶下,眼神里有亲情,有敬畏,或许还有一丝藏不住的戒备。
这历史啊,就像件洗得发白的旧衣裳,看着平淡,仔细摸,全是细密的针脚。你说这对兄弟到底是真情多,还是算计多?可能连他们自己,到最后也说不清了吧。
要是觉得这故事还有点意思,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下次能唠出更有意思的历史细节呢,祝大家都能顺顺当当,财运亨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