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49年的冬天,28岁的“松官”,照例来到南京国立音乐院的储师竹先生家里,上二胡课。
“松官”的官名,叫黎松寿,当时在南京下关火车站工作。他来自无锡,他家离阿炳家只有几步远,从小就和阿炳熟得来不得了,听阿炳咿咿呀呀拉胡琴,欢喜得很,阿炳就教他拉。
天冷,手指冻得僵硬,正式上课前,松官先自己随意拉拉,活络活络手指。
随手一拉,便拉出了后来被命名为《二泉映月》的那个曲调。
在一旁的储师竹先生,听了一会儿,突然喊起来:
“停一下,停一下,这是什么曲子?”
把松官吓一跳。
“这是我们一条街上的阿炳,出门卖艺,边走边拉的曲子。”
“这是什么人作的,曲名叫什么?”储先生大步“扑”了过来。
“我也问过他好几次,他老是说瞎拉拉的,没有什么名字。”
“你能把它完整拉一遍吗?赶快拉!”储先生两眼要冒出火来了。
这首曲子,松官听阿炳拉过无数遍,不要太熟悉。
储先生凝神屏气,听松官完整演奏了一遍,用异乎寻常的激动口吻说:
“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绝不是瞎拉拉就能拉出来的!”
阿炳的《二泉映月》,就这样被主流音乐人发现。
有个小小的代价,就是那次松官的二胡课,没上成一点。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