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啊,咱们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些时候,就跟一家人闹别扭似的,你在南边过你的小日子,我在北边守我的一亩三分地。南北朝那会儿就是这样,隔着条长江,南边的陈朝和北边的隋朝,愣是对峙了好多年。
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讲,那时候长江边上可热闹了,不是赶集那种热闹,是两边的士兵瞪着眼珠子互相瞅着,船帆在江面上飘来飘去,谁也不敢先动一下。陈朝最后那个皇帝陈叔宝,听说倒是个挺会享受的主儿,宫里的妃子个个能歌善舞,他自己也爱写点小曲儿,朝堂上的事儿啊,好像没怎么放在心上。
反观北边的隋文帝杨坚,那性子就不一样了。听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批奏折,吃饭都得扒拉两口赶紧去处理政事。有回听人说,他看到地图上南北分治的样子,叹了口气,用手指在地图上划了条线,那意思大概是说,这天下啊,本该是连在一起的。
开皇八年的秋天,风有点凉了,杨坚觉得时候差不多了。他让自己的二儿子杨广当统帅,带着几十万大军往南赶。你想想啊,那么多士兵,盔甲在阳光下闪着光,脚步声咚咚咚的,从北方的平原一直绵延到长江边,那场面,光是想想就觉得壮观。
大军到了江边,可长江毕竟不是小河沟,说过就能过的。陈朝的士兵在对岸看着,心里估计也犯嘀咕,这么宽的江,他们难道能飞过来?谁知道隋朝的将士早有准备,夜里头趁着雾气大,偷偷把船划到江心,船上的士兵连咳嗽都得捂着嘴,生怕惊动了对岸。
有个老兵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的月亮特别暗,只能听到江水哗啦哗啦的声音,还有自己砰砰的心跳声。他手里攥着长矛,手心全是汗,就盼着快点到对岸,又有点怕真的遇上敌人。这种又紧张又兴奋的劲儿,估计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懂。
等隋朝的军队一踏上南岸的土地,陈朝的士兵才慌了神。其实啊,也不能全怪他们,那时候陈叔宝还在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呢,有人把军情报上去,他挥挥手说,急什么,长江天险在那儿呢,他们过不来。结果呢,等大军快到建康城门口了,他才傻了眼。
建康城破的时候,据说陈叔宝吓得躲到了井里。隋朝的士兵围着井喊了半天,没人答应,就说要往井里扔石头,这才听到井里有人喊救命。把他拉上来的时候,还带着两个妃子,头发乱糟糟的,衣服也皱巴巴的,哪儿还有半点皇帝的样子。
说起来也有意思,南北分开的那些年,南边的人爱吃米饭,北边的人爱啃馒头;南边的人说话软软糯糯的,北边的人嗓门洪亮。可统一了之后呢,慢慢的,北边的小麦传到了南边,南边的水稻也种到了北边,人们走南闯北的,说话也渐渐能听懂了。
有回在博物馆看到一件那时候的铜镜,背面刻着长江两岸的风景,一边是南方的亭台楼阁,一边是北方的大漠孤烟,中间用一条线连起来,挺有意思的。这大概就是老百姓心里的念想吧,不管隔多远,总盼着能一家人整整齐齐的。
其实啊,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挺奇妙的。分久了,总会有人想着要合到一块儿,就像打碎的盘子,哪怕拼起来有裂痕,也比分开强。隋朝灭了陈朝,可能在当时有不少人受苦,但从长远来看,路通了,买卖好做了,亲戚之间也能互相走动了,这日子才能慢慢好起来不是?
现在咱们走在大街上,南腔北调的人聚在一块儿,吃着各地的小吃,谁也不会觉得别扭。可想想那时候,光是跨越一条长江,都得冒着生命危险。这么一看,咱们现在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真得感谢那些为了统一付出努力的人。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要是你也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也去翻翻相关的书,说不定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故事呢。最后啊,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就能财源滚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