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着一首耳熟能详的打油诗,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演义》中的二十四位名将。这首诗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从南到北的说书人都能朗朗上口: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诗中列举的二十四位名将分别是: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张绣、文丑、颜良、邓艾和姜维。尽管这些将领英勇善战,但其中哪几位能称得上“超一流”?又有哪些人堪称“一流”?
要评判一流大将,首先得有强悍的武力值,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再者,能否指挥千军万马、谋略深远,也决定了一个将领是否能称得上一流。单纯的勇猛若没有战略眼光,最终也不过是莽夫。再者,品行至关重要,虽然有些将领武艺高强,但若行事狡猾阴险,缺乏忠诚与信义,那么即便他们的武艺再好,也不能算得上名将。综合考虑实力、谋略与品德,接下来就可以开始逐一分析这些名将,排除不符合条件的人选。
首先要被排除的便是吕布。吕布的武力堪称三国无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名号可不是空穴来风。他的战力无人能敌,甚至连刘关张三人联手都未必能胜得了他。然而,吕布最大的致命缺陷便是“见小利而忘大义”。为了争夺一匹宝马会背叛自己的义父丁原,因了貂蝉便杀了董卓;为了得到一个城池,甚至夺取了刘备的徐州,这样忘恩负义的人,又怎能成为一流的名将呢?所以,尽管吕布勇猛,但他终究只能算得上一个猛将,而非一流名将。
再者,姜维的智慧堪称过人,但他在武力方面的欠缺,使得他难以与一流将领相提并论。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拥有极高的谋略,然而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却远不能与那些顶尖名将相比。姜维是唯一凭借智谋入选二十四名将之一的人,这足以证明他的才华,尽管如此,他依然不能算作一流武将。
同样地,还有一些将领,虽然他们拥有出色的武力,却因缺乏足够的智谋,无法称为一流名将。像颜良、文丑、夏侯惇和夏侯渊等人,他们虽然武力强大,但缺乏超凡的智慧,因而只能在“猛将”范畴内。
接下来,真正能被称为一流的大将是马超、张飞、黄忠、孙策、太史慈、张辽六位。其中,三位来自刘备阵营——五虎上将中的马超、张飞、黄忠,另有东吴的孙策与太史慈,曹魏的张辽。究竟他们有何过人之处呢?
首先来看马超,他自幼与曹操结下恩怨。当年,曹操为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南下攻打荆州,将马超的父亲马腾软禁,但马超作为年轻将领并未因此屈服,而是联合西凉各路军马反抗曹操。尽管这场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马超的决心与能力,足以证明他远超一般的将领。如果马超不早逝,他定能在诸葛亮北伐时大放异彩。
张飞的形象往往被误解为“有勇无谋”,但实际上,张飞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比如他在攻打巴郡时,巧妙地诱使敌将严颜上当,采取反间计成功将敌军引入陷阱。这一战充分展现了张飞的智谋和韧劲,证明他不仅仅是“莽夫”,还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
黄忠则以年老力壮、勇猛无敌著称。在长沙一战,七十岁的他与关羽拼得不相上下,充分显示了他的武艺;而在定军山一战,黄忠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谋,使敌人难以抵挡。年过古稀的黄忠仍能保持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实在让人敬佩。
孙策和太史慈同样是江东的名将。孙策继承父业,英勇带领江东将士打下基业,而太史慈更是江东的栋梁之一,他为江东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
最后,曹操手下的张辽,是一位既具武力又具智谋的名将。张辽原本是吕布手下的悍将,但因吕布行事多有不义,张辽最终选择投靠曹操。虽然张辽从吕布阵营归顺曹操,但他依然是曹操麾下的重要谋士和猛将。特别是在逍遥津之战中,他的表现堪称经典,一战定江山,堪称一流名将。
但“超一流”与“一流”的区别在哪里呢?“超一流”的标志便是“完美”。虽然上述名将都非常出色,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哪怕是张辽,也因曾效忠吕布而留下某些争议。而赵云,便是那个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将领。赵云不仅智勇双全、品格高尚,而且无论是身手、谋略还是忠诚,他都堪称完美。刘备危难时,赵云奋不顾身;阿斗遭遇困境时,赵云七进七出,将其救回。而他的一生无败绩,堪称“常胜将军”。因此,赵云无疑是三国中唯一可以称之为“超一流”名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