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面临日军进攻、国民党封锁和自然条件恶劣等多重压力,物资极度匮乏。如何解决生存问题?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答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号召不仅是一场生产自救运动,更蕴含了值得现代企业借鉴的商业智慧和管理哲学。
从绝境求生到主动创造
面对困局,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2月8日召开的后方军事系统干部会上提出:“我们现在钱虽少但还有,饭不好但有小米饭,要想到有一天没有钱、没有饭吃,那该怎么办?”并给出三种选项:“第一饿死;第二解散;第三不饿死也不解散,就得要生产。”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来一个动员,几万人下一个决心,自己弄饭吃,自己搞衣服穿,衣、食、住、行统统由自己解决。”同年12月12日,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要从供给端着手以解决物质短缺问题:“关于物质的保证,以后我们要自己解决物质上的供给,要自己种地,自己动手。”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1941年,中共中央号召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学校、机关和军队纷纷响应党中央号召,参加大生产运动以发展经济、开展自救、改善生活。延安的“生产自救”证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办法不仅主动掌握了物质资源,有效抵御了外部封锁、激发了军民创造力,还帮助军民度过了困难时期。
是生产运动更是理论教育
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经济活动,更是一场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大生产运动的出发点是粉碎经济封锁、发展生产,但是客观上也加深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庆祝大生产运动的胜利,194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为中直、军直第二届生产展览会题词:“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党关注群众温饱,通过生产解决生存问题,在大生产运动胜利之时,首要的是提醒领导干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无疑为彼时在延安的党校学员、领导干部上了一堂教育课,教育他们如何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
同样,大生产运动也注重发挥劳动英雄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1945年1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文中表示,陕甘宁边区生产实践中涌现出的劳动英雄和模范所发挥的三大作用:带头作用,他们的工作成了一般人的模范,提高了工作标准;骨干作用,他们大多数还不是干部,但是已经成为群众中的骨干和核心,是干部的后备军;桥梁作用,他们既将群众的经验和意见带上来,又将上级的指示带回去告诉群众。由此可见,生产实践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劳动生产不仅提供物质保障,更是通过劳动教育,增进党群关系,共同推动了党的事业发展。
从“劳心劳力”到团结共创
大生产运动打破了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界限,客观上实现了“知识与劳动”的团结,消灭了“劳心与劳力”的分裂。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及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时表示:“要继续抗战,就需要动员全中国的人力物力;要发动人力,就要实行民权主义;要动员物力,就要实行民生主义;今天的生产动员大会,也就是实行民生主义的大会。”
大生产运动实现了“工农商学兵团结”,知识分子与劳动者共同开荒、纺线,真正成为“共同体”。1945年4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谈及大生产运动时指出:“生产运动中,我们学会并且正在学会着生产,这样一来,我们又活跃了,又生气勃勃了,再有几年,我们将不怕任何敌人,我们将要压倒一切敌人。”
在发表于《解放日报》的社论《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中,毛泽东同志对这两大运动都给予了很高评价,而且坚持要进一步推广这两大运动,直至革命胜利和人民彻底解放。如果说,整风运动是在思想上实现了党的高度统一,那么生产运动则是在行动上实现了各群体的团结,这对于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完成革命任务有很大益处。
延安大生产运动是困境中的破局之术,蕴含着深刻的道与理。在危机中转化为创新契机,主动破局;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利益为核心,形成长期良好信任关系;打破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界限,协同共生,实现最大化的资源整合,这些在逆境中实现增长的逻辑,在现代企业管理、党群发展中仍有积极意义。(李杰伟)
(作者系中国商业史学会老字号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