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每一件展品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为了近距离触摸这段记忆,2025年7月1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一行走进十堰市博物馆,围绕“二汽三线建设”主题开展沉浸式观摩学习。他们以青年视角对话珍贵实物,用镜头与文字记录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诗,在钢铁与灯火之间感受前辈滚烫的报国初心。
展览序厅内,一份盖有鲜红印章的《关于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批复》原件首先映入眼帘。泛黄的纸页上,遒劲字迹清晰可辨,仿佛重现1969年十万建设大军挺进十堰的铿锵号角。团队成员在玻璃展柜前驻足良久,轻声读出文件内容,并迅速在采访本上记下关键时间节点。紧挨其旁的大幅黑白照片定格了首批建设者肩挑背扛、凿山开路的瞬间:粗粝的绳索勒进肩膀,汗水在寒风中结霜,画面无声却震耳欲聋。
沿时间轴线前行,EQ240第一代军用越野车的实物模型占据展厅中央。铁灰色车身仍保留出厂时的焊缝与铆钉,轮胎花纹深深浅浅,记录着它在深山沟壑间碾出的第一条车辙。讲解员介绍,这辆“钢铁雄狮”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建设者以马灯照明、干打垒筑房,全凭自主设计攻克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全时四驱等关键难题,最终让新中国拥有了满足国防急需的高机动越野车。团队成员纷纷举起相机,从轮毂到仪表盘逐帧拍摄,不时低声交流“原来发动机盖板上的散热孔是这样解决高原过热问题的”。
展柜尽头,一顶褪色的藤编安全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帽沿内侧“李秀兰1969.10”的墨迹仍清晰可辨。旁边的视频循环播放着当年女工在零下二十摄氏度露天车床作业的画面:她们哈气暖手、搓热零件,只为确保每一个齿轮严丝合缝。团队成员万悦在采访本上写下:“平凡岗位亦英雄,她们把青春拧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螺丝。”
两个小时的参观,成员们在每件展品前完成“打卡式”记录,累计拍摄照片三百余张、整理文字资料近两万字。离开博物馆前,团队在浮雕墙前合影留念,齐声喊出“传承三线精神,勇担强国使命”的口号。返程途中,组长张景雅表示,将把所见所闻转化为思政微课与普法案例,让更多青年在法治视角下读懂“艰苦创业、为国铸剑”的精神内核,让三线记忆在新时代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