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祭祖,慈禧太后下令修建一条铁路,花费了巨额资金,但这条铁路一生中只被使用了两次。这种近乎荒谬的事情,在近现代史上,几乎只能看到慈禧太后如此行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00年,慈禧利用义和团来对付外来势力,号召义和团进入北京,扬言要“扶清灭洋”,此举激起了各大列强的愤怒。他们组成了“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军。面对强敌,慈禧太后惊慌失措,迅速逃离北京。随后的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并迫使清朝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场危机才勉强得以平息。
1902年1月7日,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从西安返回北京。为了平复她在逃亡中的精神创伤,并试图恢复一点面子,回京后,慈禧决定前往大清的祖陵拜祭。清朝的皇陵分为东陵和西陵两大部分。东陵位于今天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的马兰峪,是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的安息之地。西陵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当时叫易州)的梁各庄,是雍正、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葬地。
1902年4月,慈禧一行首先拜访了东陵。由于行程匆忙,礼仪简略,慈禧并不满意,决定一年后再去西陵,给自己和大臣们留更多时间准备。当时,刚刚签署了《辛丑条约》,慈禧为了改变自己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排外形象,并讨好外国列强,主动提出,希望乘坐火车前往西陵祭拜。
西陵没有铁路,如果要坐火车去,就必须修建一条专用的铁路。虽然这是个费时费力、花费巨大的工程,慈禧却在上谕中说:“你们(军机大臣)想办法,从新城县的高碑店修建一条铁路,直通易州的梁各庄。这样既便捷又省事,不必麻烦地方提供。”她将这一项庞大的建设工程美其名曰为“节约”,巧妙地掩盖了其中的巨大开支,真可谓是“官话满天飞”。
西陵铁路的建设,几乎全程位于河北省。当时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铁路建设的责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慈禧给了他6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任务。得到了这个任务后,袁世凯非常高兴,因为如果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定能够赢得慈禧的好感。
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往往由外国工程师担任总工程师。这次,袁世凯本来也计划聘请外国人来负责铁路工程。然而,这一次的情况不同,列强都希望通过铁路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纷纷争夺修路权。经过一番权衡后,袁世凯决定不请外国人,而是选择了詹天佑担任西陵铁路的总工程师。
詹天佑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幼童,回国后曾在福州船政局任教习,在中法战争期间参与过马尾海战。1888年,詹天佑被引荐至天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帮助工程师,参与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建设。在那里,他与袁世凯结识,袁世凯对他十分器重。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后,见到詹天佑的才华,决定将西陵铁路的工程交给他来负责。
然而,任务交到詹天佑手中的时候,离6个月的工期已经只剩下4个月。这段铁路并不长,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并不大,但是工期紧迫,资金有限,而且考虑到铁路是专为皇太后修建的,安全和舒适性都必须确保,工程难度并不小。面对重重困难,詹天佑沉着冷静,迅速设计了施工方案。
为了节省经费,詹天佑决定从京奉铁路调取旧钢轨来铺设,既节省了资金,又避免了长时间的运输。他还合理规划了枕木的铺设,火车虽然载客量不大,但要确保线路稳定并提高铺设速度。由于施工开始时正值寒冬,詹天佑利用北方的寒冷天气,让工人在冬季冻土上铺设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工期。
詹天佑每天工作15个小时,许多晚上都没有休息,时刻盯着工程进度。经过他和工人的艰苦努力,铁路终于按时完工。
1903年3月,西陵铁路全线竣工,袁世凯亲自前来验收。验收合格后,他向朝廷奏报称:“西陵铁路全长78里(约42.5公里),路面平整,长桥稳固,项目预算60万两银子,工程按计划提前完成。”
慈禧收到报告后非常高兴。1903年4月5日,慈禧与光绪皇帝从北京永定门车站出发,沿着芦汉铁路南下,经过新城站转入新修建的西陵铁路,当天就到达梁各庄,稳稳当当赶在清明节之前完成了祭祖。袁世凯为接驾特别安排了北洋军乐队随行,场面非常盛大,慈禧太后对此也十分满意。
祭祖仪式后,慈禧非常高兴,把自己火车车厢里的所有装饰赠送给了詹天佑。西陵铁路虽然只被清朝使用过两次——一次是慈禧的祭祖之行,另一次是光绪皇帝去世后安葬时使用,但这项工程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对于詹天佑而言,这条铁路是他亲自主持的第一条铁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他后来主持建设京张铁路打下了基础。
虽然这条铁路的建设花费巨大,但它所带来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对于中国的铁路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