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武圣关羽的死因一直为人们所痛惜。虽然关羽的失败与个人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他在麦城被杀的根本原因,还应追究一个人,那就是刘备的长子刘封。
当得知关羽阵亡的消息后,刘备痛不欲生。即使他经常被批评为“伪善”,但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深厚的情谊,依然令世人感动。而事情发展至此,蜀汉朝中与关羽之死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均难逃责任,尤其是刘封。诸葛亮的一番话,更是让刘备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赐死了刘封。那么,刘封究竟犯了什么错,刘备是否真该为此剖心自责? 根据《三国志·刘封传》,刘封原名寇封,出身普通,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为了求生存,他投奔了舅舅刘泌,刘泌是长沙郡的一个刘氏宗亲。刘备在荆州投奔刘表时,恰好遇到了这个少年。那时刘备已经四十岁,但却没有儿子,他担心自己死后家族断绝,于是提出将寇封收养为义子。刘泌欣然同意,因为当时的刘备虽依附于刘表,但在荆州颇具声望,刘封也因此改名刘封,成为刘备的长子。 不过,《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与史实有所不同。刘封并不是在荆州,而是在后来的樊城遇到刘备。当时,关羽和张飞运用徐庶的计策成功逼退了曹仁,并占领了樊城。刘泌是当时樊城的县令,他也正是刘封的舅舅。曹仁退兵后,刘备顺利入驻樊城,刘泌和刘封迎接刘备。刘备当时看到刘封气宇轩昂,神采奕奕,虽然并未立即注意他,但在后来的庆功宴上,刘备开始关注到这个少年。 在宴席间,刘备与刘泌举杯共饮,酒过三巡,炊事员端菜时一块肉不慎掉落。刘备并未在意,但刘封却立即捡起那块肉,并迅速吃下。刘备看到这一举动,不禁心生好感,询问刘封为什么没有责怪炊事员。刘封答道:“每一米一粟、一块肉,皆为百姓辛勤劳作所得,作为官员应该珍惜,绝不浪费。而士兵们平日劳苦,怎能因这点小事惩罚他们?”这番话让刘备深感欣慰,他随即收养了刘封为义子。 刘封的行为也得到了炊事员的回报,他们特地为刘封制作了夹糖豆沙的炸肉,作为感谢。如今,襄樊一带依然有人吃到这道名为“夹沙甜肉”的美食。 刘封继承了刘备的义子身份后,随刘备四处征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刘备协助刘璋时,刘封已是二十岁,随诸葛亮攻占益州,并因此被刘备提拔为中郎将。在刘备护卫汉中时,刘封屡次出征,击败曹操的将领,展现了不凡的战斗力。 但刘封的战功虽多,却未能赢得诸葛亮的完全信任。刘备在保护汉中时,将刘封派去攻占上庸,刘封与孟达共同作战,虽名义上攻下上庸,实际是镇守城池的申耽和申仪投降了刘备。刘备因此决定让刘封与孟达留下上庸,防止这两位投降者再度反叛。 关羽在樊城的胜利令曹仁大为震惊,但曹操却未放弃。借着司马懿的计策,曹操决定让孙权进攻荆州。当时关羽确实察觉到可能会有东吴的进攻,并立刻准备加强防卫。但由于糜芳与傅士仁的背叛,关羽未能及时防守住荆州,最终导致蜀汉的这一重要地盘落入孙权之手。关羽为了保卫荆州,决定撤退,但他只剩一条路可走——前往成都求援。 然而,刘封和孟达距离关羽的麦城并不远,他们手中还有数万兵马。关羽决定派廖化前往上庸求援,希望刘封能出兵帮助他。然而,刘封此时正受到孟达的劝阻,孟达劝他冷静并指责关羽多次忽视刘封的重要性。当刘封得知当初关羽曾在信中质疑他是“养子”的时候,他开始怀疑关羽的真心。这一误解最终导致刘封未能及时出兵,错过了救援关羽的机会。 随着局势的变化,刘封不仅未能阻止关羽的败亡,还错失了自己和刘备的未来。刘备知道这一切后,愤怒至极,诸葛亮对刘封的评价也是直言不讳:“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刘备在愤怒之下立刻作出决定,赐死刘封。对于刘备来说,丢掉一座城池或许不算什么,但关羽因此丧命的事实却使他无法宽恕自己的亲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