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被誉为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伟大阳谋,蒋介石在读完后曾感慨道:“这就是毛泽东的厉害之处!”这部著作是毛主席亲自撰写的,他完成后立即让其在全国广为传播,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就连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西方国家,也在阅读过后纷纷表示钦佩。值得注意的是,这份作品并不是秘密文件,而是一本公开的著作,甚至连日本的高级将领手中都有不少副本。尽管如此,日方并没有因此改变侵略计划,依然按照书中的内容一步步走向失败。既然已经知晓中国的战略,为什么他们不作出调整呢?
1938年5月,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进入了第十个月。此时,虽然中国军民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惨重。国内民众情绪低落,很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确定是否能最终战胜敌人。这种担忧不仅存在于战场上的士兵中,连普通百姓也在为国家的命运而焦虑。抗日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持久战,虽然大家认同这一点,但却对于战争的最终结束时间心存疑虑。随着战事拖得越来越久,部分民众开始失去信心,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声音:一种认为国家即将灭亡,另一种则希望能够速战速决。
这两种极端的意见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对抗战的士气产生了不利影响。“亡国论”代表了对战争失败的深刻恐惧,容易导致妥协与退缩;而“速胜论”则过于乐观,容易轻视敌人,导致对战争的误判。这两种思想无疑对中国的抗战形势带来了消极影响。身处延安的毛泽东冷静分析形势,意识到必须有人站出来扭转这种负面局面。经过深思熟虑后,毛主席认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无法适应现实,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才能最终实现胜利。
于是,从1938年5月起,毛泽东开始专心创作《论持久战》。据毛主席的警卫员回忆,为了完成这部重要的著作,毛泽东连续几天几夜未曾合眼,困了就趴在桌子上小睡片刻,再继续写作。即便到了饭点,他也经常忘记进食,有时一顿饭能拖上一整天。即使身体感到不适,毛泽东依然不曾停笔,直到五万字的军事理论巨著《论持久战》终于完成。这本书完成后,毛泽东亲自前往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进行演讲。演讲内容正是《论持久战》,其精彩程度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为之一振,就连素以挑剔著称的王明也不禁称赞:“高啊,高啊,这是我听过最精彩的演讲!”
为了让更多中国人能够了解《论持久战》,毛泽东将其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杂志上,这一举动引发了极大的反响。甚至连国民党内部的高级领导也纷纷对这部著作表示高度评价。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在阅读后感叹,这不仅是一本军事巨著,还总结了抗战胜利的关键战略。他将这本书推荐给蒋介石,蒋介石在阅读后深感震撼,赞叹道:“这才是毛泽东的真正厉害之处!”蒋介石认为《论持久战》对全国抗战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随即下令将这本书传播全国,作为抗战的思想指南。傅作义将军不仅亲自研读《论持久战》,还指示所属部队的官兵们认真学习此书。陈诚将军在读过《论持久战》后,也成为了这本书的忠实读者,并在私人图书馆中保存了自己亲自批注过的版本。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周恩来的倡议下,《论持久战》被翻译成英语,并在海外出版。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响。美国驻中国战区的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在阅读后表示,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绝妙的教科书”,他更加明确了八路军与新四军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也坚信抗战最终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美国总统罗斯福更是称这部著作为“为中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在读完后,特地将《论持久战》放在显眼的位置,并要求秘书在书中做标记。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得知这本书在国际间的影响后,也派人将其翻译成俄文,并将俄文版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时常翻阅。
《论持久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但日本却未能从中吸取教训。尽管他们也阅读过这本书,部分日本将领仍对其中的内容嗤之以鼻,认为凭借强大的武器就能轻松取得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早已预见到这种自负,指出这正是日本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毛泽东明确表示,中日之战绝非单纯的军事较量,更深层次的是一场政治较量。从历史上来看,日本有着以武士为主的阶层结构,而中国的统治者多为文士阶层,二者的社会结构差异决定了政治动员的方式有所不同。日本的政治动员虽然迅速,但局限性较强;而中国则能通过广泛的民众动员,形成一支与人民共同作战的强大力量。这种差异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即使日本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在面对具有强烈民族自觉和坚定信念的中国人民时,他们的优势显得微不足道。尤其是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情况下,中国的胜利已是板上钉钉。再者,国际支持的加入进一步削弱了日本的战斗力。日本的侵略行为已经触及到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迟早会迎来美国的参战。随着时间推移,日本还必须与中美苏三国同时作战,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注定无法改变。
《论持久战》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根本战略,体现了毛泽东深邃的政治洞察力,也为中国人民的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