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刑犯,带着手铐脚镣,被衙役押着,一步一趔趄的走上大堂,大人拍了一下惊堂木,说——
“判你有期徒刑二十年!”
犯人仰天长啸:冤枉啊!!!
以上是我胡扯,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原因是。古代没有二十年徒刑,连两年都没有。另一个原因是,如果真的被判二十年徒刑,犯人的反应大概率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代人对古代有很多误解,比如很多人问: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什么不被抓进监狱呢?这样就可以不被饿死了呀!
这就是典型的现代人误解。
监狱管饭,这是在物质极大充裕的现在才有的,清朝以前,监狱都是不管饭的。清朝才有了关于“监狱管饭”的规定,但是执行力度也很差。古代监狱,是要家属自备饭食的,否则你以为古代送饭到监狱里的人是为了给犯人改善伙食??
只有那些实在没有家属的人,监狱才会管他们几天的饭,之所以是几天,是因为判决下来,他们就该哪去哪去了。
古代生产力落后,粮食是非常珍贵的资源,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也就是为了有口饭吃。要是犯点罪就被国家包养,不用工作也有吃有喝,那岂不是美死了?有这种好事?
现代日本,就有一些老人,因为无钱养老,宁可犯罪被抓进监狱,里面供吃供喝还给看病,美得很。
但是你以为古代朝廷傻啊?老子辛辛苦苦收点税,自己的士兵都养不活,拨出粮食养活一群犯人?想得美!
所以古代政府对于罪犯,不判徒刑,而是改判肉刑。
比如最低的“黥刑”,就是往脸上刺一个“贼”字,等于是官方认证的罪犯,梁山好汉人手一个。再严重的,比如“yi刑”,割下鼻子,“膑刑”,挖膝盖(听起来就可怕),甚至还有“宫刑”,也就是太史公司马迁遭遇的刑罚……
再严重的,就直接刽子手一刀了事儿了,什么“有期徒刑”二十年?不存在的。
而流放,属于“五刑”之一,但是并不常用,执行局很低。
古代人口稀缺,生产力全靠人口,没人就不能种地。对于一些肉刑,比如砍手跺脚的,等于让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以国家的角度看是不合适的。所以即要处罚犯人,又要让他参加生产,最好的办法就是发配。
古代的边疆地区条件非常艰苦,要啥啥没有,所以把犯人往那里打发。
比如两广云南,一直被古人认为有“瘴气”,人口稀少,蛇虫横行,而且养不活家畜,养成了广东人啥都吃的饮食习惯。放在古代,又潮湿又艰苦的条件,对于犯人是很痛苦的。
比如黑龙江宁古塔,冰天雪地,也是要啥啥没有。一帮粗鲁的八旗兵天天把你当奴才使,这对于“全家发配宁古塔”的人来说,真是生不如死。
而且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古代被发配,几乎就等于一辈子不能回家,是生活与精神的双重打击。
不过事实上,古代的流放执行率并不高,而且去的也不都是边疆。原因很简单,因为流放也是需要成本的——总不能让犯人自己去吧?还得有人押送他,一来一回不少时间金钱,没人爱出这趟没油水的苦差。所以很多都是像《水浒传》里那样,几个县之间来回发配,让你离开本地,去外地当兵而已。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古代军队的成分,那真是好男不当兵,啥人都有。
大部分被判流放的犯人,都以肉刑代替了,比如打板子,按流放里数换算成板子,就不用走了。与犯人相比,反倒是官员的流放,执行的比较彻底。因为政敌希望你远离首都,越远越好,而且官员也不用考虑发配成本。
不过官员不算“流放”,而是“贬谪”,是贬到地方当官的,跟犯人的待遇当然不一样。甚至有很多官员才贬到偏远地方当太守(市委书记)。苏轼先被贬到了湖北,政敌不爽,后来贬到了广东,政敌还是觉得不爽,贬到了海南!实在没法再往远了贬了,再贬就贬到菲律宾了……
苏轼即使是官,在南方过的也很苦,因为没肉吃,苏轼居然馋的吃壁虎(吐……),可想而知犯人是什么条件。不过苏轼向来随遇而安,甚至在广东惠州时,还写了一首诗,被开封的政敌看见气的不得了: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