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与邓小平,这对在战场上相伴十余年的搭档,曾共同为一位英勇的战将撰写悼文,而这次悼念的对象,只有一个人,那便是八路军的副参谋长左权。
1942年5月24日的夜晚,彭德怀指挥八路军总部成功从日军“扫荡”的围困圈中突围。然而,由于八路军总部的人员庞大,后勤部队携带的物资繁重,行动速度受到制约,加上未能按照原定计划分道而行,结果一夜间只前行了区区20多里,导致八路军总部、北方局的机关及特务团的上万名官兵与千匹牲畜,无奈地挤在了狭窄的十字岭一线之上。
25日清晨,敌军主力的兵力超过一万,从高处把压缩的包围圈朝南艾铺的方向靠拢,试图进行所谓的“铁壁合围”。面对险境,彭德怀、罗瑞卿和左权紧急商定:总部直属队和北方局的人员向北突围,前往太行二分区,而野政部队则转向太行六分区以寻求生路。为了确保总部与北方局能够迅速逃脱敌军的包围,左权选择留下来负责指挥后勤人员的突围。
经过激烈战斗,到了25日下午4时,八路军总部的主要机关大部分已经成功挣脱包围,而左权依然屹立在一个山坡上,尽心尽力地指挥着人员的疏散。此时,日军的炮火如暴雨般倾盆而至,所有火炮的炮口都对准了正在突围的八路军总部,空中日军的飞机也持续在激战中低空盘旋,地面与空中形成了一张恐怖的火网。就在此时,一枚炮弹猛然爆炸,浓烈的烟火与爆炸声让人难以镇定。左权毫不退缩,迅速回头察看局势。
正当此时,他看到两位女同志在炮火中显得极为慌乱。他毫不犹豫地快速冲向前,将她们紧紧按倒在地,好让她们逃过这一劫。然而,紧接着又一枚炮弹在他们附近爆炸,幸运的两位女同志得以幸免,但左权却再没有站起的机会,他的头部遭到炮火重创,不幸壮烈牺牲。
左权的牺牲如同一阵风暴,震撼了整个八路军的士气。129师的师长刘伯承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心中难以平复。参谋长李达见此情景,立刻上前安慰。但刘伯承却抹掉泪水,沉默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我们从苏联回国时,他才不过20几岁,今年也才36岁啊。再看看他,是多么年轻有为,是我们党的骄傲,也是我军的一代英才。”
为何刘伯承会如此伤感?原来,他与左权曾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同班同学,二人间的情谊自然不可小觑。左权不仅与军内同志关系亲近,还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生。他在1925年赴莫斯科接受优质的教育,与邓小平、傅钟、屈武等同班学习,后又与刘伯承在军事学院同学,士谊深厚。
左权的英勇牺牲,令129师的政委邓小平也是十分伤感。不久之后,刘伯承与邓小平共同撰写了一篇悼念文章,题为《纪念我们的战友左权同志》。在文中,他们深情款款地写道:“左权同志的牺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以及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从情感的角度看,作为朋友和战友,我们失去了一个最亲密的伙伴,这种悲伤无以言表。”
刘伯承和邓小平一生中,只为左权一人联名撰写悼文,这份情谊如磐石般坚定。关于此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有详细记载。该书由陈冠任执笔,并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它也成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