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多尔衮带着清军进山海关那档子事儿,你说巧不巧?那会儿天下正乱成一锅粥呢。李自成刚把北京城给占了,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本以为大顺朝能稳住局面,谁知道这屁股还没坐热乎,就出了岔子。
我总在想,当时多尔衮站在关外,心里头肯定也打鼓。你想啊,他们满洲人在东北经营了那么多年,对关内的情况既熟悉又陌生。听说李自成手下的人在北京城里闹得不像话,尤其是那个刘宗敏,把吴三桂的家给抄了,还掳走了陈圆圆,这事儿办得也太不地道了。吴三桂在山海关那头,估计气得拳头都捏白了,一边是刚推翻明朝的大顺军,一边是虎视眈眈的清军,换作是谁都得犯难。
后来吴三桂派人给多尔衮送消息,说想借兵报仇。你猜多尔衮心里怎么想?我估摸着他嘴上答应得痛快,心里头早有了自己的小九九。毕竟机会摆在眼前,谁不想往南多走几步呢?那会儿清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含糊,骑兵一个个跟饿狼似的,再加上多尔衮这人脑子活,知道什么时候该稳,什么时候该冲。
听说两军在一片石交手的时候,李自成的军队刚开始还占着点便宜,可架不住清军从侧后方突然冲出来。你想想那个场面,刀光剑影的,喊杀声能传到几里外去。李自成站在高坡上一看,心里肯定咯噔一下 —— 这哪是借兵啊,分明是引狼入室了。他手下的兵本来就有些骄纵,一见清军这么猛,气势先泄了一半,往后一退就收不住了,最后愣是被追着打回了北京。
多尔衮进北京的时候,据说还挺讲究策略。他没让手下乱杀人,反而让人把崇祯皇帝好好安葬了,还说要替明朝报仇。这一手确实高,城里的老百姓本来提着心呢,一看这架势,也就慢慢放下心来。那些前朝的官员,见新主子这么懂规矩,不少人也就顺水推舟,换了身官服接着干活。
不过话说回来,这天下也不是那么好定的。南方还有不少明朝的旧部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李自成虽然退了,但家底还在。多尔衮一边要稳住北京的局面,一边还得派兵四处征讨,忙得脚不沾地。听说他有时候在军帐里一坐就是大半夜,对着地图琢磨来琢磨去,眉头就没舒展过。
现在回头看,那会儿的事儿就跟下棋似的,一步错可能就满盘皆输。李自成占了北京却没守住,吴三桂临门一脚改了主意,多尔衮抓住机会果断出手,这一连串的巧合加必然,就这么把历史推向了新的方向。你说要是当初吴三桂没那么大火气,或者多尔衮犹豫了一下,后面的日子会是啥样?还真不好说。
其实啊,历史这东西就是这样,大人物的一个念想,小兵卒的一次冲锋,甚至老天爷刮的一阵风,都可能让事儿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走。多尔衮这一步棋走对了,不光让清朝在北京扎下了根,也让咱们这历史书又多了厚厚几页新故事。
讲到这儿,估计你也听出点意思了。要是觉得这些老故事还有点嚼头,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下次能给你唠点更有意思的桥段呢,祝大伙都顺顺当当,多赚点小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