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战役过后,刘邦和他率领的诸侯联军在遭遇重创后被迫撤退,最终退守到了荥阳。这一战略重镇,迅速成为楚汉战争中的关键据点,亦是刘邦与项羽两大军事集团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激烈对抗的核心战场。项羽紧追不舍,屡次发动攻势,试图摧毁刘邦的诸侯联军。但就在此时,关中方面的萧何迅速调动汉军前来支援。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汉军终于在荥阳大败项羽的骑兵,暂时稳住了阵脚。
在北面,魏豹所统领的西魏王国背叛了刘邦,倒戈投向了项羽,而东北的赵国也选择了背叛刘邦,拒绝接纳其军队进入赵国的领土。此时的局势对刘邦来说尤为严峻,要想稳定自己的大后方,首先必须解决三秦地区的钉子户——章邯。自从刘邦出关以来,三秦虽已基本控制,但章邯依旧坚守废丘不降,成为了刘邦政权最大的威胁之一。
公元前205年6月,刘邦终于决定解决这个难题。他下令引水灌城,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废丘最终被攻克,章邯被彻底打败。与此同时,刘邦立刘盈为太子,稳定了关中的局势。这一胜利为刘邦后续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他能够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荥阳前线,防守项羽的进攻。
然而,刘邦并没有仅仅依赖关中的胜利,而是迅速派遣韩信攻打西魏和赵国,并通过齐国进行穿插,威胁项羽的后方彭城。可以说,刘邦虽然是一个政治精明的领导者,但他深知,诸侯联军内部分裂,缺乏凝聚力和共同的目标,因此他利用这些裂缝,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各地的诸侯,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联合起来,而谁能够占据上风,他们便会倾向站在谁的一边。这些人并没有为国家的统一而奋斗,而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和局部的权力博弈。
随着刘邦在各地攻城略地,局势发生了变化。公元前205年8月,韩信攻下西魏国,10月击败赵国,11月九江王英布北上与刘邦会合。至此,北部防线完全打通,刘邦在荥阳继续与项羽对峙时,已经有了稳固的后方支持,侧翼也处于强大的保障之下。与此同时,项羽则专注于侵袭汉军的粮道,试图通过切断补给来削弱刘邦的战力。刘邦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沿着黄河修筑了专门的粮道,以确保汉军能够持续获得充足的粮食。
刘邦在长期对峙中逐渐认识到,保持战略稳固是关键,他通过巧妙的后勤安排,准备与项羽展开一场持久战。刘邦的一位使者在与九江王英布谈话时,曾经如此总结当时的局势:“汉王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
然而,公元前204年12月,项羽的大军猛烈进攻荥阳,成功切断了刘邦的粮道,荥阳的粮草即将枯竭,局势危急。刘邦决定撤退到成皋,但很快又被项羽击败。此时,项羽已打通了入关的通道,荥阳和成皋这两个要塞的守军陷入困境。
面对困局,刘邦采取了一个巧妙的策略。在辕生的建议下,他决定从武关派兵出击,诱使项羽集中兵力南下,从而减轻荥阳和成皋的压力。同时,他自己则坚守宛城,不与项羽正面交战。与此同时,彭越在巨野地区对项羽进行骚扰,迫使项羽分兵应对,导致他在战场上的调度变得混乱。项羽的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力量攻破刘邦的防线,反而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公元前203年10月,局势出现了转机。韩信率领大军进入齐国,不仅彻底摧毁了齐国内的贵族势力,还在与项羽爱将龙居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齐国完全落入刘邦的控制之中。项羽的大后方彭城因此遭遇严重威胁,粮道屡次被袭,楚军的后勤线频频受阻,曾经强大的楚军逐渐陷入了僵局。项羽此时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继续与刘邦对峙下去,他的后方将完全暴露,一旦陷入包围,便无路可退。
最终,双方达成了暂时的休战协议,决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归项羽,鸿沟以西归刘邦。这一协议标志着楚汉战争的一段暂时结束。然而,张良和陈平却劝告刘邦趁机进攻,彻底摧毁楚军主力。刘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果断下令停止撤退,集中全力追击楚军。
经过一番猛烈的追击,刘邦的军队击溃了楚军的后卫,并取得了重大胜利。项羽虽然曾经凭借着超凡的军事才能横扫一切,但在这一刻,他却无法再演绎任何奇迹。在巨大的压力下,项羽最终选择了撤退,并在乌江自刎,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
项羽的死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终结。刘邦定鼎天下后,许多曾为他效力的将领获得了封赏,其中包括获得项羽尸体的五位英雄,他们分别获得了诸侯的爵位。而项羽的英勇与悲壮,则成为后人传颂的传奇。他的悲剧英雄形象,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