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三年的某一天,唐玄宗亲自来到中书省巡视政务,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那些原本应该忙碌的官员们,现在却神情懒散,公文积压如山,甚至有人低头打瞌睡,整个办公室气氛颓废。唐玄宗怒火中烧,眼中闪烁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他质问道:“怎么回事?姚崇一走,你们就放任自己懒散无为了?!”
一个胆怯的官员小心翼翼地解释道:“陛下,并非我们怠惰,而是因为姚相请假,卢相处理事务时,手头的公文总是被压着无法批复,导致无法继续推进工作。”原来,姚崇因丧子请了十天假,政务本该由宰相卢怀慎接手。然而,卢怀慎虽然满头大汗,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决策,导致政务积压如山。
唐玄宗心急如焚,赶到了政事堂。果然见到卢怀慎一脸焦虑,正在与几位尚书一起围在一堆堆未批文案旁边,而他们似乎完全无计可施。面对这一局面,唐玄宗的怒火稍微收敛,但仍旧难掩心中的不满。他定定盯着卢怀慎问道:“为何不及时处理公务?”
卢怀慎顿时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低声回应道:“陛下,臣的能力远不如姚相,许多政务实在无法做决断,耽误了工作,臣自愿领罪。”此时,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负责决策、执行和监察事务,通常由五位左右的宰相组成。姚崇作为首相,卢怀慎为副相。正常情况下,当首相请假时,副相应该承担起政务重担,然而卢怀慎却将所有事宜推拖了下来。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卢怀慎竟然在处理政务上显得如此无能。朝中传言,卢怀慎被戏称为“伴食宰相”,这其实是一种极为讽刺的说法,暗指他除了陪着姚崇吃饭之外,几乎没有实际的政务能力。这个绰号虽然过于刻薄,但并非毫无根据。
卢怀慎身为宰相,却早已将自己降格为“跟班”,他从不独立做决策,所有大事都交给姚崇处理,而自己则像一个附和者,始终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担当。姚崇精力旺盛,喜欢掌控大权,那些不听话的人他会毫不手软,而卢怀慎则成了姚崇的亲密伙伴,仿佛一对不可分割的“闺蜜”。正是这种长期的依赖,使得卢怀慎渐渐失去了独立决策的能力。
当唐玄宗看到卢怀慎如此低头认错、诚惶诚恐的样子时,意外的是,他的愤怒竟然逐渐平息,嘴角还浮现出了一丝笑意。或许,唐玄宗心中已有打算,认为既然姚崇很快会回归,剩下的事情就等几天吧。
这种宽容的态度似乎是一种睿智的表现,唐玄宗能够看到卢怀慎的优点。事实上,卢怀慎并非完全无能,历史上很多人都为他鸣冤。司马光就曾为卢怀慎辩解,批评那些给他取“伴食宰相”绰号的人。而且卢怀慎在担任兵部侍郎时,有着赫赫战功,他处理过当时朝中冗官多的情况,不畏权贵,裁减了八千多名不称职的官员,只留下了少数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身为御史中丞时,他也提出过一套极为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并且严厉惩处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显示了他敢于直面权贵、捍卫清正的决心。
此外,卢怀慎在唐朝官员中以清廉著称。他的生活简朴到令人震惊,甚至连生病时,家中也无法提供基本的照顾。历史记载他一次生病时,朋友宋璟和卢从愿探访他的家,看到他家里的简陋环境,客厅只有草垫,连窗帘都没有。一次暴雨中,卢怀慎竟然拿草垫当做门帘,遮挡风雨。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将自己的俸禄几乎全部用来资助他人,家中时常因为资助无力而陷入困境。
尽管卢怀慎在道德上堪称典范,但作为宰相,他却缺乏必需的决策能力。姚崇作为首相,迅速处理积压的公文,用时仅一天就完成了卢怀慎十多天未能处理的工作,二者的差距一目了然。因此,尽管卢怀慎在道德上没有任何污点,他的能力却始终被认为远远不够担任宰相的重任。
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唐玄宗的独到眼光。他对卢怀慎的任命并非因为忽视其能力,而是因为他深知,卢怀慎在道德上的优势可以为政事堂树立一种威信。而他自己则充当了一个“舵手”的角色,精准地让姚崇处理具体政务,同时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力平衡。这种审时度势的决策方式展现了唐玄宗不同于前任皇帝的高明治国智慧。
卢怀慎虽然在具体的决策上存在短板,但他在廉洁、正直等方面的表现无疑为唐朝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必要的道德支撑,而这种恰到好处的权力布局,也使得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得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