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改革,使得明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和农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确立了“永乐盛世”的时期。这段时间因朱棣的年号“永乐”而得名,与他父亲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合称为“洪永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之一。
朱棣本为朱元璋的第四子,根据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原本应由他的哥哥朱标继承。然而,朱标过早去世,他的嫡长子朱雄英也早逝,因此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
为了确保朱允炆的统治稳固,朱元璋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清除了许多潜在的动荡因素,尽管他避免对诸王动手。朱允炆登基后,采纳大臣的建议,实施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包括对他的亲叔叔们的削弱,即所谓的削藩运动。
凭借道统和国家权威,朱允炆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清除了多位王爷,其中许多亲王的结局十分悲惨。朱棣作为最年长且实力最强的王子,对此心怀不满,但面对朱允炆的强势,无奈接受了他的继承地位。
公元1399年,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为名起兵反对朱允炆。虽然明朝初期,朱棣的力量与整个朝廷相比较弱,但他勇猛的战斗精神以及策略的精确运用,使得他在经历数年战斗后,最终在南京取得了胜利。
这场叔侄之间的战争不仅影响了明朝的命运,也深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的命运。朱棣将起义时经过的一个小镇更名为“天津”,以纪念他的胜利。
天津位于黄河与海河之间的海津地区,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朱棣认为南京不适合作为国都,将京师迁至北平,进一步巩固了天津在北方的重要地位。
为加强天津的防御力量,朱棣于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设卫,称为天津卫。自此以后,天津迅速发展成为一座重要的现代化大都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