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怪不怪,咱们现在出门买根冰棍都得扫码付钱,可往前倒腾两千多年,那会儿的人做生意,兜里揣的钱都不一样。就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吧,韩赵魏楚燕齐秦,各国的钱长得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我前阵子看博物馆的纪录片,楚国的蚁鼻钱跟小贝壳似的,赵国的布币真就做成铲子模样,你说要是一个赵国人去楚国做买卖,不得先扛半麻袋钱去兑换?光换算单位就得头疼半天。
后来秦始皇一挥手,全国都用半两钱了。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可你想想当时的工匠多不容易。我总琢磨着,那会儿的铸币工估计天天蹲在作坊里,手里拿着刻刀一点点抠钱范,力求每个钱上的 “半两” 二字都规规矩矩。有回在西安博物馆看到出土的半两钱,边缘还带着点毛刺,不像后来的铜钱那么光滑,倒像是刚从钱范里脱出来似的。
你可别小看这圆形方孔的小钱,它往市面上一流通,生意人可高兴坏了。以前跑趟远门做买卖,得带好几种钱不说,到了地方还得跟当地人比划半天汇率。有个故事我印象挺深,说有个齐国的盐商,推着一车盐去秦国,光兑换货币就花了两天功夫,等把盐卖出去,回程的粮草都快不够了。自个儿半两钱通行后,这种麻烦就少多了。听说当时咸阳城的集市上,楚国的丝绸商、赵国的铁器铺,都直接用半两钱交易,掌柜的记账本上再也不用画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了。
不过光有钱统一还不够,货总得运得动才行。你想想,那会儿又没汽车火车,大宗商品全靠马车拉、人扛。要是路不好走,从咸阳到临淄,估摸着得走一个多月,遇上雨天泥泞,车轱辘陷在泥里,赶车的师傅急得直拍大腿。秦始皇大概也瞅着这问题别扭,就下令修驰道。
修驰道可不是个轻巧活儿。据说当时征调了不少民夫,拿着锄头铁锹一点点凿山填谷。有个老石匠的墓志铭里写着,他跟着队伍修了三年驰道,手上磨出的茧子比铜钱还厚。这些驰道宽得很,能并排跑好几辆马车,路面用夯土砸得结结实实,下雨天也不容易积水。我去年去陕西,还能看到些驰道的遗迹,路基比旁边的田地高出一大截,夯土层的纹路清清楚楚,就像能看到当年民夫们挥汗如雨的样子。
驰道一通,可把商人们乐坏了。以前从关中运粮食到山东,得绕着山路走,现在顺着驰道一路向东,时间能省一半多。有个做皮毛生意的胡人,以前一年只能来中原一次,驰道修好后,春天来卖皮衣,秋天又来收丝绸,赚得盆满钵满。听说那会儿驰道上的马车络绎不绝,白天能听到铜铃叮当响,晚上还有驿站的火把照亮路面,热闹得很。
其实啊,货币统一和驰道畅通,就像给商业装了两个轮子。钱好用了,路好走了,各地的物产才能真正流动起来。你看,巴蜀的茶叶顺着驰道运到北方,燕国的鱼盐靠着半两钱换成江南的稻米,老百姓的日子也跟着活络起来。有回在博物馆看到一份出土的竹简,上面是个小商贩的账本,记录着他用半两钱在三个月内跑了五个郡,赚的钱比过去一年还多,字里行间都透着高兴劲儿。
说起来,这些事儿看着是两千多年前的老黄历,可细琢磨琢磨,跟咱们现在也有点像。你看现在的高速公路、高铁,不就跟当年的驰道差不多吗?还有咱们用的人民币,走到哪儿都能用,不也和半两钱一个道理?说到底,方便交易、畅通物流,从古到今都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法子。
不过话说回来,那会儿的统一也不是没争议,毕竟改变老习惯总有人不适应。但不管怎么说,半两钱和驰道实实在在让天下的货能通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多了些盼头。这种打通阻隔、方便交流的想法,大概就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吧。
今天说这些,就是觉得历史这东西挺有意思的,那些埋在地下的铜钱、踩在脚下的古道,都藏着过日子的学问。不知道你听完这些,是不是也觉得两千多年前的那些事儿,离咱们也没那么远?
要是觉得我说的还有点意思,就请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呀,说不定能沾沾古人的福气,一起发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