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国复兴有我·追寻老兵的足迹丨老兵宋长龄:冒生命危险守护粮仓
在吉林省通化县,居住着一位93岁的老兵,他在16岁时便投身军旅,先后参与多次战斗,并在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此人正是宋长龄。
7月13日,中国吉林网的记者走进了宋长龄老人的家中,聆听他诉说那段为了理想而拼搏奉献的历史岁月。宋长龄的眼中闪烁着过往的回忆,他的故事如同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娓娓道来。
1929年,宋长龄在柳河县红石子镇的苇塘沟村出生。年幼的他,高高的门槛和缺乏的童年让他曾经徬徨无助。五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瘫痪在床,母亲的健康状况也日渐恶化,最终全家带着悲伤的心情投奔到通化县大泉源的六叔家。而在他15岁时,母亲因积劳成疾,倾尽所有却无力医治,最终带着未了的遗憾离世。不久后,他那年仅11岁的妹妹也随之离开,让年轻的宋长龄背负着无尽的伤痛与孤独。
1945年,他加入了八路军,开始在部队中承担起分发粮米等后勤物资的重要职责。在长达数月的艰苦岁月中,1946年,他在一次突发的战斗中,以17岁的年轻之躯,毅然与战友们死守粮仓,冒着生命危险确保后勤物资的安全。
当晚,在警卫室的宋长龄听到急促的敲门声,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迅速请示值班领导。在一轮激烈的战斗中,敌人被成功消灭,粮秣处的位置得以安全,战友们的勇气与牺牲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印记。
在随后的征程中,宋长龄和部队辗转于东北各地,艰苦的生活让许多地名在他的记忆中渐渐模糊。“我们有时冬天没粮食,只能吃雪;秋天又因为口渴、饥饿而不得不喝河水。”他向记者讲述着那些饥寒交迫的时光,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一次,他们在喝了草甸水后纷纷中毒,肿胀得痛苦不堪,险些丧命。还有一次,他们在雪地中埋伏了几天,双手双脚冻得失去知觉,很多战士因此留下后遗症,甚至变得残疾。
“我这条腿曾经受过重伤,至今皮肤仍然显得黑乎乎的,与身体其他地方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在沈阳北战役中,他所在的班级接到了攻城的命令,12名同志在城边讨论战术时,意外遭遇了一颗落下的炮弹,瞬间炸死了一名叫张的战友。即使多年过去,回忆起当时的惨状,宋长龄心中依然泛起了阵阵悲痛:“那一刻,我的战友被炸得面目全非,鲜血四溅。”
沈阳解放后,部队进行整编,宋长龄所在的营团,其主要任务变成了保护最高指挥官的安全。团长在驻地常常组织士兵们学习文化、政治和军事知识。随着东北的全面解放,他随军南下。然而,因负伤,宋长龄的身体状况很差,最终在单位的建议下,他回到了家乡,结束了自己六年艰苦而又辉煌的战斗生涯。
回到故乡后,宋长龄依旧难以忘怀在军营的岁月,通过他的熏陶,他的两个儿子和三个侄子也纷纷选择了从军,成为了当地的一户“行伍世家”。尽管战斗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宋长龄心中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始终如一。他在两个儿子的搀扶下,来到军旗下,尽量端正姿态,向军旗敬礼。屋内外了一片庄严肃穆,仿佛感受着来自宋长龄身上的强烈爱国情怀在悸动。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郭雍皓
摄影 李煦 视频后期 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