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萧劲光将军率领四野的40军和46军组成的先遣兵团,开始南下,配合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尽管先遣兵团仅由两个军组成,但兵力却达到12万,其中每个军下辖4个师,兵力接近6万人,整体兵力相当于一野和二野两军的编制。部队一路南下,经过湖北一带,解放了驻马店、信阳等少数被敌军控制的地方。由于国民党政府派出张治中为首的代表团在北平进行谈判,第二野和第三野已经完成了渡江的准备工作,萧劲光部队也在原地待命,随时准备解放武汉,并进行渡江作战。
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在古代战场还是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始终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四野部队南下的粮食供给依赖于沿途的根据地进行支援。兵团的首长认为,江汉、鄂东一带作为解放的新区域,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筹集困难,因此希望能够与地方共同努力,保障大军过境时的粮草供应。
对此,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1947年7月开始,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开辟了新的根据地,缓解了山东和陕北战场的压力。刘邓指挥4个纵队深入大别山展开战斗,而晋冀鲁豫军区则为前线提供强有力的后勤支持。与此同时,10纵和12纵被派遣南下,协助开辟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特别是江汉军区,在中原突围后,王树声领导的鄂西北军区部队在张才千的指挥下进行游击战斗,逐步巩固和发展地方根据地。而鄂东地区则是在刘邓大军抵达鄂豫皖后,经过整合与发展,成为新的战区。
在淮海战役中,桐柏、鄂豫、江汉等军区作为后方保障,确保了前线部队的粮草供给。随着第二野战军准备渡江作战,王宏坤接到了为大军筹粮的任务,确保过境部队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粮食、住宿等。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原局指示王宏坤尽快从桐柏和江汉地区征集粮食,确保过境部队的军需得到保障。
到三月,桐柏区成功征集粮食7000万斤,江汉区筹集4000万斤,鄂豫区也募集了3000万斤粮食,以及大量油盐、草料等物资。尽管鄂豫区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山区较多,但他们依然能够克服困难,筹集到相当可观的物资,为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
然而,对于南下的部队来说,粮食和运输问题的短缺引发了一些不满,部分部队因粮草供应不足而情绪激动。有人不理解,觉得为何粮草供应这么慢,甚至产生了疑问。事实上,王宏坤早已经准备好了充足的粮草,只等着部队的到来,准备随时协调解决问题。因此,四野兵团首长的言辞,认为江汉和鄂东的工作基础不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当四野部队进驻武汉后,部队确实出现了一些粮食短缺的情况。地方当局迅速向他们提供了粮食存放的地点,然而,由于下级部队没有及时向上反映这一信息,导致了谭政副政委的不满,认为地方没有准备好粮食。后来,王宏坤与谭副政委见面后,详细解释了情况,谭政也理解了其中的缘由,随即不再追究。
因此,关于粮食短缺的讨论,可能源自于四野兵团首长在解决问题时的误解,认为当地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导致粮食筹集困难。实际上,地方政府早已准备好了足够的粮食,只是沟通不畅而已。尽管四野兵团出现了粮食短缺,但地方部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确保了南下部队的后勤支持。将这一努力抹去,显然是不公正的。
从各个方面来看,地方部队在支持过境部队方面没有丝毫保留,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大军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保障。在此过程中,尽最大努力确保了战争的顺利进行,地方部队的付出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