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张郃之所以成为名将,而高览却未被记住,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理解了这三点,你会发现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职场发展非常有帮助。
张郃与高览
在袁绍的麾下,有四位极具实力的猛将,被称为“河北四庭柱”,分别是颜良、文丑、高览和张郃。这四位将领中,高览的武力甚至比张郃还要强大。
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在与袁绍争执时,由于口角未能取胜,于是他指派猛将张辽上阵单挑。袁绍方面则派出了高览与张辽对抗。最终,双方激战了五十回合,未分出明显胜负。由于张辽始终未能占据上风,许褚随后冲出援助。看到曹操阵营不按常规出牌,袁绍也派出了高览与许褚对抗。虽然史书中并未明确记录高览与许褚的战斗结果,但从曹操的反应来看,显然许褚未能压倒高览。曹操的指令让手下增加兵力,显示出高览与许褚的对决其实相当胶着。再看许褚与赵云的对战,三十回合未分高下,随后赵云三十回合击败张郃,足以证明许褚的武力强于张郃。这也意味着,高览的战力超过张郃,至少与许褚平分秋色。
为何高览没有成为名将?
既然高览的武功不逊色于张郃,按理说,他应当在投靠曹操后,获得更好的地位与荣誉。然而,最终张郃却成为了三国时代的知名将领,而高览则依旧默默无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呢?
一、张郃懂得顺势而为,避免逆势而行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站在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势而为,不要违背潮流。张郃的命运便是顺势而为的最佳证明。
官渡之战初期,张郃对袁绍忠心耿耿,因为袁绍在兵力和后勤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张郃自然全力为袁绍效力。甚至在曹操进攻乌巢粮仓时,张郃仍然建议袁绍增兵守卫粮仓。然而,袁绍没有听从,而是让张郃进攻曹操的大营,最终乌巢粮仓被火焚毁,这一转折点使得袁绍军的形势急转直下,曹操军占据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张郃深知形势已变,他明白继续忠于袁绍,将可能失去一切,于是果断投降曹操,成功站在了胜利一方。这种临危不乱、顺应大势的做法,使得张郃在多个关键战斗中屡次脱险,最终成为名将。
在穰山之战中,张郃与赵云对阵,虽然被赵云击败,但他并未死守,而是果断撤退,这种智慧让他保住了性命,并在之后凭借地理优势成功反击敌人。同样,长坂坡之战时,他在面对赵云时,也能及时做出判断,停止追击,避免了与赵云的正面冲突。张郃深知,逆势而行往往导致灭顶之灾,顺势而为才是生存之道。
二、张郃任劳任怨,最终熬死了比他更优秀的那些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总有比我们更聪明、更强大的人,而张郃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选择了忍耐与坚持。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名将,虽然战力极强,但最终都未能迎来好结局。比如吕布,尽管被誉为“天下第一武将”,却因过于刚烈、无法忍耐而死于白门楼;关羽虽勇猛,却因脾气傲慢,最终被曹孙联手谋杀;张飞虽然武力强大,但最终死于自己属下的背叛。而张郃,虽然武力和军事才能不及这些名将,但凭借着低调、耐心和长期积累,最终在这些武将都死去后,成为了曹军中的重要一员。
曹操在用人方面倾向于提拔自家人,这也是为何曹军的主要将领大多来自夏侯家族或曹家。而张郃虽非曹家人,却深知“熬”能为自己带来机会。最终,当曹家出色的将领相继去世,张郃顺势而上,成为了重要的战将。
这与古代的“富不过三代”现象有些相似,家族的第三代由于过于安逸,缺乏挑战,往往容易衰败。张郃正是凭借着坚持与韧性,最终熬到了机会,而这种“忍耐”无疑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三、高览急于证明自己,未能耐住性子
在高览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急于求成的心态,这也是他未能成为名将的原因之一。高览在穰山之战中与张郃共同伏击刘备,为了争取功劳,他选择提前埋伏并成功拦住了刘备。但正当他准备捉拿刘备时,赵云突袭而来,瞬间击败了高览。高览急于表现,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假如高览能够像张郃那样,稳重地保持后方支持,而不是急于争功,他可能不会被赵云偷袭,而是有机会与赵云正面交手。在赵云这样一个顶级武将面前,高览凭借自己的实力,至少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对抗。因此,急功近利,未能耐心等待最佳时机,成为了他错失名声的根本原因。
结语
总结来说,张郃之所以能成为名将,而高览却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三个因素:一、张郃擅长观察形势,懂得顺势而为;二、张郃任劳任怨,经历了时间的磨砺,最终脱颖而出;三、高览急于表现,未能耐心等待机会。因此,张郃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局势时,顺势而为、积累经验,最终能实现目标。而高览的失败则提醒我们,不要急于证明自己,要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