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在1918年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为应对战争带来的巨大变化,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盛大的和会,随后与战败的同盟国签署了一系列和约,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凡尔赛体系”。这一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施加的严苛条款的集合,导致了双方矛盾的激化与敌对情绪的滋生。尽管德国在同盟国中是主导角色,然而,它并不是遭受惩罚最为严厉的国家。更为悲惨的是匈牙利,它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也十分复杂,失去了约70%的领土,这背后的故事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匈牙利的历史与背景。在许多人看来,匈牙利似乎是一个在一战后才成立的新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匈牙利人作为奥地利帝国境内的重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尽管匈牙利人是帝国的第二大民族,他们对于奥地利的统治非常不满,常常爆发不满和叛乱。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与稳定,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的贵族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达成了一项妥协,即建立一个以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为主导的二元帝国。1867年,这一妥协初步成型,奥匈帝国宣告成立,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同时成为了匈牙利国王。这样的安排使得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拥有自己的宪法、国会和政府,莱塔河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分隔了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德兰西瓦尼亚在内的多个地区,形成了外莱塔尼亚的管辖体系。
第二部分,帝国的崩溃。随着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地展开,奥匈帝国面临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战事不断带来的败绩削弱了帝国的根基,到了1918年,帝国已无力继续参战,并在11月3日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在此期间,帝国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如星星之火般蔓延,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等国陆续宣布独立,分崩离析的局面无法避免。特别是在1918年10月,匈牙利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藉此脱离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此后,匈牙利甚至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协约国的支持,霍尔蒂迅速夺取了政权。1920年1月,协约国与匈牙利签署了《特里亚农条约》,这项条约使匈牙利承受了巨大的领土损失和经济负担。
第三部分,深入探讨《特里亚农条约》的条款。根据该条约,匈牙利不仅失去了广袤的土地,还在国际政治中持续地处于被动地位。斯洛伐克与外喀尔巴阡乌克兰被划归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归于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巴纳特西部划归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而布尔根兰部分地区则被交给奥地利。结果是,匈牙利的领土面积骤减,失去了高达72%的土地,人口从2080万锐减至650万,1000多万匈牙利人被迫成为他国的国民。此外,《特里亚农条约》还规定了严重的军事限制,匈牙利的军队须控制在3.5万人以内,并需承担高达22亿金法郎的军事赔款。这场历史的悲剧还让匈牙利失去了曾经的海岸线,完全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匈牙利曾试图依靠纳粹德国的支持恢复部分领土,然而随着德国的最终战败,匈牙利的归属与纠葛又回到了1920年之后静默的阴霾中。
这段复杂而悲惨的历史充满了国家的遗憾与国民的痛苦,匈牙利在一战后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丧失与挣扎,成了欧洲诸多国家战后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