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仪多次戏弄楚国之后,楚怀王终于决定忍无可忍,决意对秦国发起进攻。这一决定在楚国国内引发了不少反对声浪,许多人认为楚国与秦国的力量差距太大,贸然出兵只会让楚国陷入更深的困境,甚至是自取其辱。回顾历史,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一直维持得不错,尤其是在晋国和魏国的存在下,双方常常合作,彼此互为支持。然而,随着晋国的灭亡和魏国的逐步衰弱,秦国与楚国之间的表面友好渐渐浮现出裂痕,地缘上的矛盾早已迫在眉睫,随时可能引发冲突。楚怀王基于这一情势,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虽然这种决定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充满了风险。
问题的关键在于,楚国要想真正威胁到秦国,往往需要一些幸运的成分。秦国的两大重要经济区——关中与成都经济区,的确处在楚国的威胁范围之内。但是,若楚国单独行动,秦国的防守仍然能够相对轻松应对。原因很简单,秦国的防线位于上游,楚国要想威胁这两大经济区,必须突破长时间的地形屏障,逆流而上。理论上,楚国的最佳策略是能够成功打破秦国的防线,并且在函谷关处与三晋联手发起猛烈攻击,借此让秦国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从而使战争的胜负一触即发。
然而,战争爆发后,三晋并没有按预期猛烈攻击函谷关,反而与秦国结盟,联合起来共同打击楚国。这一转变让楚国措手不及,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楚军最终在蓝田惨败,楚怀王急忙召集国内军队准备反攻,战斗在蓝田再次爆发,但最终楚军大败。战事传到韩、魏等国耳中,他们趁机南下袭击楚国,最终占领了邓地。面对国内的连番打击,楚怀王感到愤怒和失望,无法接受三晋的背弃,认为他们的短视行为让楚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若我们抛开未来秦国统一天下的结果,单从当时的地缘关系来分析,三晋的做法不难理解。战国时期的局势就像是一场打麻将,楚国是上家,秦国是对家。在这样的对局中,无论是哪一方胡牌,都意味着三晋需要付出代价。因此,站在三晋的角度,帮助秦国消灭楚国,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毕竟,秦国地理上占据优势,拥有天险,而楚国的边界线漫长,任何一点薄弱之处都可能被轻易突破。
如果三晋与秦国联手,瓜分楚国,那么三晋的实力也将得到提升,即使将来与秦国发生冲突,也有更多的底气与支持。因此,站在三晋的角度来看,选择支持秦国而非楚国,并没有错。毕竟,从实际利益出发,三晋的算盘非常精明,他们知道与楚国对抗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最终可能连带自己一起受损。
有一种说法指出,齐国与楚国原本关系良好,但因为楚怀王贪图张仪所许的六百里土地,竟然毅然与齐国断交。这种行为被一些人形容为楚国的反复无常,甚至将其称为“背信弃义”。然而,细细分析,真正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其实是秦国。尽管很多国家都在明知秦国的不诚信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对其低头,顺从其意,但历史却常常为这些国家的决策美化其行为。楚国与楚怀王最大的错误,是他们未能成功实现战略目标,最终失败。历史在后人的眼中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审视这些失败者,轻松地给出结论,甚至因此推翻了当时的判断与决策。
击败楚国之后,秦国开始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副“无辜者”的形象。秦国将夺取魏国河西的行动美化为“物归原主”,而对楚国的攻击则宣称是为了“自卫反击”,以防楚国的威胁。同样的,对于蜀国的侵占,秦国解释为“为了改善蜀地的落后状况,让蜀地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此一来,秦国似乎成了一个具有高尚动机的“救世主”,而那些争先恐后向秦国示好的国家,也似乎找到了与秦国合作的充分理由。
秦国的崛起和统一,正是基于这种巧妙的舆论操作和对胜利果实的不断积累。当秦国在战场上取得一定成果后,它总是迅速进行“内部消化”,待到优势积累到足够强大的程度,再继续扩张,逐步实现天下大一统。这一过程,显得有条不紊且高度系统化。而“成王败寇”的历史定律,也让秦国逐步获得了合乎逻辑的胜利果实,最终成为了天下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