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春天,伴随着四野南下中南的号角声,军部下达了一个重要命令,要求组建新的兵团。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在纵队中担任过司令员或政委的干部们纷纷被任命为新的兵团的司令政委、副司令、副政委等重要职务,显示出革命队伍的新一轮人事变动。
在第12兵团的领导班子中,特别设置了两位副司令,分别是陈伯钧和韩先楚。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副司令在兵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后来还分别担任了第45军和第40军的军长,成为了更大规模战斗中的指挥官。韩先楚则是第3纵队的前任司令员,在战斗中屡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他的战绩众所周知,因此晋升为副司令当然名副其实。相对而言,陈伯钧的任命则显得略微不同寻常。
陈伯钧在革命队伍中享有较高的声望,他曾是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毕业生,并在参加秋收起义后迈入了革命的征途。回顾土地革命时期,他所担任的职务并不简单,曾任过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以及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这些职位和他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当时的东北野战军中,几乎无人能及。
随着抗战的爆发,陈伯钧被任命为120师第359旅的旅长,王震担任他的副旅长。随后,王震因为工作需要接替了旅长的职务,负责指挥部队前往前线激战。陈伯钧则选择回到党校深造,参与更高层次的军事教育工作。他先后担任了抗大训练部长和抗大分校校长,并于此期间把大规模的军事教育工作进行了有序的推进。
有趣的是,在抗战的后期,陈伯钧被调回战斗部队,担任385旅的副旅长,同时兼任陇东军分区的副司令员。385旅曾是129师的组成部分,抗战爆发后,旅部及其直属队在陇东地区坚守防线,确保了边区的安全。最初的旅长是王宏坤,后来由王维舟接任,这个旅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陈伯钧作为资深的主力旅旅长转任副旅长,展现了他的灵活性和适应力。
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往东北工作,参与国共军调小组的谈判,对促进和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其后,他担任东北军政大学的教育长。1947年,陈伯钧在组建上干大队中负责培训师、团级干部,因其教育背景和组织能力,顺利推进了这一轮培训工作。经过半年,他的接替者洪学智上任,而陈伯钧并未返回作战部队,转而在辽沈战役及平津战役期间,在司令部执行团队的支援工作。
有趣的是,尽管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军事历程,当部队南下时,陈伯钧并未直接参与战斗,却意外被任命为第45军的军长。这个任命引发了一些猜测:难道是因为他曾在作战部队中的历练请求?否则,很难理解他如何突然成为军事主官。第12兵团作为先锋兵团,陈伯钧还兼任副司令,承担了更多责任。
在解放中南地区的战斗中,第45军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在衡宝战役中,丁盛指挥的135师因未能及时收到上级停下的指令,凭一己之力深入敌后,令人瞩目。他们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为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经过这场战役,他率领部队一路推进至广西,随后又被调往湖南负责剿匪。
1950年底,陈伯钧被调往南京军事学院,担任副教育长,持续致力于军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提拔为教育长、副院长和代理院长。1957年,他前往北京高等军事学院,继续其院长职务。尽管从解放后开始,他一直担任大军区级职务,但与其他上将不同的是,他似乎并未获得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的任命,虽然他既有资历又有才能,这让人对其中的原因颇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