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如同一面古镜,映照出多少人心底深处的英雄梦。那风起云涌的乱世之中,羽扇纶巾的谋士,挥舞长枪白马的勇将,犹如绚烂的色彩,点缀在那汉末的纷争与黑暗里。谋略虽精妙无比,然于三国之中,最令人为之热血沸腾的,莫过于那武将之间的单挑。单刀赴会,孤身对决,这无疑是最激烈、最令人心跳加速的角力。
“吕布居首,赵云次之,典韦居三;关羽排第四,马超第五,张飞第六”——这个为大众所熟知的排名,似乎早已将三国武将的战斗力刻画得分明。但这排行是否公允,姑且不论,至少每位名将背后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单挑传奇。然真实的历史里,汉末的战场并非戏台,单挑次数寥寥无几。因为乱世之中,个人武勇很难在群雄逐鹿的大局中大显身手。今且随我细数,那五场真实记载在史书里的单挑,见证那个烽火纷飞年代的武者风骨。
世人常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自秦汉以来,三国史册上记载的武将众多,可真正因个人武力名垂青史的,屈指可数,唯有两人。其一,是那力大如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冷兵器时代无人能及的武力巅峰;其二,则是《三国演义》中武力最高的吕布——吕奉先。吕布的勇武不仅仅是小说的想象,正史亦有记载。生于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地区,素以猛将闻名。吕布的故事虽为后人传诵,尤其是那“弑父狂魔”的桥段乃小说杜撰,然而其身边义父皆遭不幸,足见当时其权力与实力之强大。
史书记载中,三国英雄无数,但对吕布的评价,无一不称其勇猛无敌。然而真正关于吕布单挑的记载,却仅有一场简短描述:那是在他弑杀董卓之后,和董卓麾下大将郭汜的一场生死对决。郭汜根本不是吕布的对手,被其长矛刺落马下。《三国志·吕布传》云:“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可惜郭汜随从及时救援,吕布未能一举除之。若非如此,日后西凉铁骑围困长安的故事恐难再续。吕布其后或许有更多单挑,但史书无一记载,仅此一役留存。
若论三国中单挑最为著名者,非关羽关云长莫属。关羽的威名源于一连串令人生畏的战绩:虎牢关温酒斩华雄,阵前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关劈蔡阳……每一桩都让人敬佩不已。当然,演义中的美化不可忽视,华雄实被孙坚所斩,颜良的死却载于正史。《三国志》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这段情节在早期演义影视作品中被精彩展现,唯有关羽兵器由长矛变成青龙偃月刀为后世误解。关羽策马入敌阵,斩颜良首,袁绍军无一敢阻,令白马围困计划破败。想象这壮阔场面,英雄气概扑面而来。
除了颜良一役,关羽与魏将庞德的较量亦为人熟知。演义中水淹七军、斩庞德首级为高光时刻,然史书记载关羽年迈时曾被庞德射中额头。《三国志》记:“庞德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庞德作为西凉军第一勇将,战力胜过马超,能够击败年长的关羽也属情理之中。岁月不饶人,拳头终究怕少壮。
虽《三国演义》乃文学之作,却多参照史实,部分桥段确有其历史基础。《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孙策率十三骑,太史慈仅携一骑卒。两人单挑,从马背拼杀到马下搏斗,太史慈失武器,孙策头盔落地,终以平手收场。然此战真正惊艳的,是那位无名小将。他单枪匹马挡住孙策十三骑进攻,令单挑得以成行。此人姓名无载史书,身影却让人敬佩。也许因此,太史慈后来投奔孙策,二人惺惺相惜。
“锦马超”马超于《三国演义》中威名赫赫,多次单挑场面皆为佳话。与许褚赤膊相搏,葭萌关夜战张飞,都是激燃场景。但史书中未见此二役,倒有马超与韩遂部将阎行单挑之记。阎行一矛刺中马超脖子,矛柄断裂仍连续击中,几乎置马超于死地。阎行,韩遂麾下勇将,少年时因勇猛闻名。其妻韩氏疑为韩遂之女,显其地位。后阎行叛韩遂,攻打旧主,被曹操封侯,史书记载止于此,生平未详。
关于“斗将”行为起源众说纷纭,有言春秋战国时期常有单挑,胜者定乾坤,败者退兵。然此说漏洞百出,史书中武将单挑记载稀少。耳熟能详的“斗将”故事,多为野史小说传说。纵然《三国演义》细致描绘汉末英雄,但真实史料中,真有据可查的单挑场面,不过寥寥五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