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媒体转载
---
63万清军为何败给24万日军?——1895年5月8日,甲午战争的尾声,日本在俄、德、法三国的联合压力下,不得不将辽东半岛归还给清政府,并改为索取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马关条约》由此正式生效。
辽东半岛的归还,绝非日本心甘情愿,而是受到了德国、俄罗斯、法国三国强硬干预的结果。那时的日本,仍旧相当弱小,列强对其几乎不屑一顾。1895年的日本仍被强加了诸多不平等条约,直到1911年,日本才先后与美国、英国签订新条约,废除了低关税税率,恢复关税自主权,才算基本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桎梏。
当时,日本没有能力与列强正面抗衡,只能忍辱负重,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代价,割让辽东半岛给满清。对于日本而言,这笔赔款并不算多。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费开销高达1亿4千万两白银,而在战前的1893年,日本财政盈余就达到三千万两。
换句话说,日本用相当于一年财政盈余的代价,换取近三万平方公里的辽东半岛,显然觉得得不偿失。
实际上,甲午战争中,清军兵力高达63万,远远超过日军的24万,双方兵力比例几近3:1。那么,为什么清军未能充分发挥兵力优势?
回顾中日历次近代战争历史,会发现一个关键点: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军武器差距最小。日军海军确实在装备上对北洋水师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多艘速度快且配备速射炮的巡洋舰,但北洋水师拥有日军未配备的两艘铁甲舰,这是战列舰的前身。
陆军方面,清军的装备虽然零散且部分陈旧,但整体火器性能并不逊于日军。更有一些从西方新采购的陆军武器,性能甚至优于日军装备。
既然武器差距不大,清军凭借绝对兵力优势,至少应该能打成平手,甚至占优才对。
但奇怪的是,甲午战争中许多重要战役里,清军并未显示出兵力优势,反而多次出现与日军兵力相当甚至不敌的情况。
以第一次大规模交锋——平壤战役为例,清军仅有约1万5千人,而日军则多达1万6千人,日军人数略占上风。紧接着的鸭绿江防御战,清军人数约2万,日军达3万。其他战役亦类似,日军多占优势。
例如旅顺战役前夕,日军兵力超过2万,守军却不足1万。为何清军兵力优势没有体现?
归根结底,是清军体制腐败和落后所致。满清虽名义上拥有60多万军队,实际上这些兵力主要用于镇压内乱,分散驻扎于全国各地。
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实际参战人数不过24万,远不及日军17万的集中兵力。
原因是:清军虽然人数庞大,但多数装备简陋,训练松散,根本无法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抗衡。
日军深入中国境内时,曾缴获清军大量火绳枪、大刀、长矛等陈旧武器,这些兵器早已被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淘汰,如今成为博物馆藏品。可见,这些清军主要用于地方治安防务,镇压民变,对内镇压用这样的武器绰绰有余。
甲午战争爆发时,山东地方清军仅有1000多支“后膛快枪”,且多数已破损,几乎成了摆设。山东巡抚李秉衡紧急上报:“军械本属无多,现经各营纷纷请领,几无以应。且尽系旧式洋枪,难以及远。后膛枪仅存千余杆,又次之次者,无以制敌。”
李鸿章也坦言,全国清军能用的不过35万,而且分散各地。
更糟的是,清军高层战前准备不足,未能将军队及时集中调往东北、山东等战场。
战争爆发时,装备较好且能快速抵达战场的部队只有4万余人。首批能投入战斗的,主要是直隶卫汝贵练勇各部1.1万多人,叶志超、聂士成的练军约1万,奉军左宝贵部不足4千,总计约2.5万人。
即便如此,这些“精锐”部队也存在腐败严重问题。旅顺守军虽名义上有1.2万人,却有9千人是未经严格训练的新兵,许多士兵刚入伍就上战场,连枪法都不熟练。
史料记载:“近来新募之兵,急于成军,往往未暇精选,多募自近处,杂以市井之人,素质低下,队伍成色极差,拔队出发时,甚至有人哭泣不愿从军。”
即使如此,这也只是清军名义上的兵力,真正能及时到达前线的部队少之又少。
最初进驻朝鲜的清军,叶志超兵力仅有2000人,平壤城内的清军也不过1万多,甚至少于日军。双方兵力差距不大,但日军火力和训练明显占优,导致清军惨败。
此外,满清根本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军事战略运输网络。几十年前美国南北战争中,东部各州早已建成密集铁路网,大量士兵和装备通过火车高效运输,远超传统马车运输效率。
同一时期的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人在巴拉克拉瓦港修建了约10公里的铁路线,为英军后勤提供极大支持。当地地形复杂,马车运输极为困难,而铁路一天运载量高达700吨,是传统运输无法比拟的。
相比之下,满清根本没有铁路网络。甲午战争爆发时,军队分散全国,无法通过铁路快速调动,只能靠徒步缓慢赶赴战场。
比如广东提督唐仁廉部1895年12月16日从山海关出发,跋涉19天才抵达沈阳;如今搭乘绿皮火车,这段路仅需数小时。
这导致全国虽有35万清军,但无法集中迅速集结战场。
日军进攻辽东时兵力不足5万,而清军分批调集援军超过10万。若这些援军能一次性到达,纵使战斗力不强,也能形成兵力优势与日军抗衡。
但因调兵如添油,一点点增援,导致无法集中兵力,反被敌军逐一击破。
1895年1月29日,日军以3万余人从海上强渡山东荣成。当时山东仅有2万清军,其中前线兵力仅1.2万人,分布在威海、烟台、登州等地。
为了支援山东,清军调来20营兵应急,但占领山东沿海大部时,仍有多营兵力尚未抵达。
日军4天内迅速登陆,用2.5万兵力攻破威海守军数千,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仅靠兵力调动这一环节,清军的腐败与无能便显露无遗。
甲午战争双方共动员30万以上兵力,但日军死亡人数仅1132人,海陆军损失极少。
而日军攻占旅顺203高地时,却付出5052人战死代价,军官死亡97人,显示出该战斗异常激烈。
清军方面数据滑稽,平壤战役1万2千清军伤亡约2000人,683人被俘,总损失约2000余人。日军仅180人战死,506人受伤,不足700人。
更关键的是,清军在平壤正面战斗中伤亡不大,绝大多数伤亡与被俘均发生在战后溃逃过程中,被日军追击所致,通俗来说就是被补刀。
日军死伤约600余人,说明清军根本未进行坚决抵抗。
这也不奇怪,清军多是雇佣兵,谁会为了慈禧太后豁出性命?
甲午战争让人深刻体会铁路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对于疆域辽阔的中国而言,建设国内铁路网势在必行。
民国时期,有识之士积极推动铁路建设。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建设20万公里铁路。国民政府1928年北伐完成后,虽财政拮据,战争不断,仍重视铁路建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入侵加剧,国民政府加速铁路建设。短短十年内,重点完成粤汉、陇海两条主干线,并在华东华北地区自主建设浙赣、粤汉、同蒲、江南、淮南、苏嘉等铁路。1927至1937年间,国民政府共建铁路3793公里(不含东三省4500公里),全国铁路里程达到1.2万公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控制区内又新建1500公里铁路。
虽说1.2万公里铁路对中国广袤地域仍显不足,但其作用至关重要。
战争中,双方军需物资和人员主要依赖铁路运输,许多战役围绕铁路展开,双方极力破坏对方铁路线。
如1940年百团大战中,华北约470公里铁路被破坏,以切断日军补给线。
日军因铁路线受损损失惨重,转而大举扫荡八路军以报复。
“铁道游击队”正是抗战期间活跃的多支破坏日军铁路的武装力量。
一个国家的腐败与落后,往往反映在军队素质和基础设施上。
对于一支腐败且主要用于镇压内部的军队而言,即使武器先进,面对真正的外敌入侵,依然毫无抵抗力。
---
声明:
本文参考资料众多,图片均来自网络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