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紧接着,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开始对荆州进行瓜分。两年后,孙权将荆州的南郡区域“借”给刘备,这一举动后来被称为“借荆州”。然而,孙权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荆州的控制,反而在215年挑起了事端,并在219年出兵偷袭荆州,最终擒杀了关羽。既然孙权已经将南郡让出,为何还要试图夺回整个荆州呢?
一、权宜之计
赤壁之战后,周瑜乘胜追击,打败了曹仁,成功夺取了南郡。与此同时,刘备继续向南扩展,先后占领了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郡。刘备此时决定前往江东,向孙权请求借南郡,但周瑜却坚决拒绝了他。周瑜此时有更大的军事规划,他计划向西进军,“与奋威一起攻取蜀地,得蜀之后,再并张鲁,继而驻守奋威,借此与马超结盟”,然后再回师襄阳,图谋夺取中原。
然而,周瑜在准备出兵的关键时刻突然病死,后由鲁肃接任。此时,东吴与曹操的战线已经拉得很长,从襄阳一直延伸到广陵,绵延数千里。尽管东吴暂时占据上风,但与曹操的力量差距仍然巨大,东吴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同时,孙权虽然控制了南郡,但当地的许多重要人才都投向了刘备,使得东吴“得其地却未得其人”。为了缓解军事压力,孙权最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决定同意“借”南郡给刘备。
二、根本战略
虽然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但这与东吴的根本战略并不契合。早在孙策时期,东吴就已经确立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孙策当时尚未脱离袁术的控制,他曾向张纮请教未来的战略。张纮建议孙策:“若投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应据长江之势,奋威德行,清除群秽,辅佐汉室。”也就是说,张纮认为,孙策应先占荆州,继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再以此为基础,北上进攻中原。
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任,鲁肃前来投奔,并向孙权提出了同样的战略规划:“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直至长江的尽头,占有其地,然后自立为帝,图谋天下。”由此可见,东吴一直将“全据长江”视为实现统一的关键一步。即使是在赤壁之战后,周瑜的战略布局也意在实现这一目标,最终称霸天下。
三、唯一选择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不断壮大,先后占领了蜀地,又夺得了汉中和上庸等地。与此相对,孙权虽然屡次发起北上进攻,但却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尤其在合肥战役中,形成了与曹操势力的对峙局面。经过逍遥津之战后,孙权意识到,自己很难从合肥突破曹操的防线,即便能够占领徐州,也无法长时间守住此地,正如吕蒙所言:“即使用七八万人守之,仍然会有巨大的压力。”
在此情况下,吕蒙提出了新的战略建议:“不如集中力量占据荆州,全面控制长江,形势必然会更加有利。”既然北上已经不可能,那么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夺取刘备控制的荆州地区。经过湘水之盟后,刘备仅控制了南郡、武陵和零陵等三郡,尽管如此,这些地区依然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诸葛亮的“跨有荆益”战略而言,荆州是连接蜀地与中原的关键一环。正因为如此,孙权与刘备的矛盾也愈发尖锐,因为“跨有荆益”和“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必然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