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第二纵队,在沭阳南部一带展开了新式整军运动。9月1日,二纵奉命北上山东,参加济南战役。我们的五师十四团一营作为纵队的前卫部队,9月2日早晨,我们在小窑头及其附近的两个村庄宿营,营部和机炮连驻扎在小窑头。
小窑头,位于苏北新沂县城东南约20里,是一个寂静的村落,居民不多,约20户人家,仅有八、九个院子。村子北方20多里处就是陇海铁路,东南方向10里之处则是沐阳和新沂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阴平。我们抵达宿营地后,营部立即下令封锁消息,开始勘察周围地形,设置哨位。小窑头四周有一米多高的半塌圩墙,顶部可供行人通行,东、西两面还有宽三、四米的濠沟,能让人徒涉。
当晚9点,团部传来命令:次日停止前进,原地休息。3日凌晨1点,团部再次发出命令,要求3月5日部队集合到阴平,并命令如有发现敌情,应立即坚守。我和郭斌营长意识到敌人可能已经察觉到我们的北上意图,正在调兵进行拦截,估计我们很可能面临撤退。我立即指示营部派遣几名通信员,分别通知下属各连,确保他们在3日3点半开饭,并于4点准时集合出发。根据距离计算,从小窑头到阴平大约需要一小时。
大约4点,机炮连在小窑头东门的晒场上集合完毕,营部的担架排、饲养员和卫生人员也陆续到达集合地点。正当我们准备出发时,东圩墙上走来了两名士兵,向机炮连队伍询问他们隶属哪个部队。机炮连的一名排长回答:“机枪连。”由于夜晚光线昏暗,一些战士走近查看对方的军帽和服装,发现这两人竟然是敌军人员。战士们迅速缴获了他们的武器,并押至营部院内审问。
经过审问,我们得知,这两名敌人来自整编六十四师,原本奉命前往阴平方向,企图阻击我军。几乎在同一时刻,由于两名俘虏的争吵声,敌人已察觉到我军的存在,并开始从南圩墙上向我们开火。敌人的机枪和步枪密集扫射,我们的机炮连迅速架起机枪进行还击。由于事发突然,机炮连遭受了不少伤亡,负责运输武器和弹药的十多匹骡马也大部分中弹倒地。营长急令机炮连占领有利地形,进行反击。
同时,驻扎在小窑头西北3里的小李庄的第二连与敌人几乎同时遭遇。二连长朱景善和指导员李传喜迅速命令一个班原地掩护,带领全连加速前往营部和机炮连支援。二连在小窑头北圩墙附近与我方会合。我指示朱连长带领一、二排与郭营长汇合,接受新的任务,同时命令李指导员带领三排坚守北面和东面,防止敌人增援。朱连长带领两个排守住小窑头的西面和南面,但敌人已经占据了这些地方的圩墙和院落,并与我们形成了对峙。
天渐亮,西南方向传来剧烈的枪炮声,原来是白马庄一、三连正在遭遇敌人阻击,急需支援。营长决定命令二连守卫西部的几个班,向敌人发起反击,并配合一、三连的战斗。在重机枪的掩护下,二连部分兵力成功反击敌人,并迅速夺回了一些院落,缴获了一部分弹药和手榴弹。
太阳渐升,西南角的枪炮声逐渐平息。营部分析敌情,推测一、三连可能会被迫撤退,并决定坚守小窑头。同时,我们重新调整了机炮连的六挺重机枪。四挺国造机枪和两挺日制九二式机枪分别被部署在西面、南面、北面和东面,另外两挺则由营部掌控,用于防守东门和营部院子。
上午,敌人动用了一个多团的兵力,不断发动进攻,但都被我们成功击退。然而,由于敌我兵力差距悬殊,战斗很快转为交替的攻守态势。敌人在我们击退十多次冲锋后,开始使用迫击炮进行攻击。我方战士利用战斗间隙挖掘防炮洞,以保存战斗力。经过一上午的激烈交火,敌人停止了攻击。到了下午3点,从高处望去,可以看到敌人已经架起十多挺机枪,并在远处的坟地里集结了一个加强连。其他地方的敌人情况不明。
营部分析认为,敌人主力已南下,我营目前正处于敌人后方,正面敌人的兵力约一个多团。此时,我营仅剩60多名战斗力健全的人员,包括一些轻伤员。经过统计,步枪子弹每人平均只剩4发,机枪子弹最多的也只有30发,最少的仅有10余发,每人手里只有1到2枚手榴弹。为了避免继续被困,我们决定突围。
突围计划启动时,朱景善连长带领二连的一、二排战士为第一梯队,冲出东门并打垮坟地中的敌人,打开一条血路。吴耀堂副教导员和副营长(负重伤)则带领所有伤员及机炮连剩余人员组成第二梯队。我则带领其余人员殿后,掩护前方队伍的撤离。
下午4点,敌人发动了总攻,首先是猛烈的炮击,随后十多具火焰喷射器释放火柱,敌人开始在机枪掩护下,持续向我方投掷手榴弹,并源源不断地发动冲锋。子弹和手榴弹很快用尽,我们只剩下了枪托和刺刀与敌人肉搏。营长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形势危急,无法继续坚守。我立即命令全体战士突围。朱连长带领10多名战士首先冲出东门,副教导员和机炮连战士则带着伤员艰难地前进。
就在突围过程中,机炮连副指导员虽然身负重伤,却拒绝拖累战友,坚持让大家先行。最终,他不幸牺牲。就在这时,我也被敌人投来的手榴弹炸伤,右手腕受创,几乎失去意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我强忍伤痛,用左手拿起驳壳枪,带领通信员们与敌拼搏。
随着重机枪的子弹耗尽,我们拆下枪的零部件,继续突围。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战士成功冲出包围圈,但又折返营救我们。最终,我和8名战士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并与我方区中队汇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成功转移到安全区域。
这场战斗,是华东野战军二纵历史上的一次小规模但异常激烈的战斗——小窑头战斗。我们歼敌一部,为纵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少数指战员成功突围外,其余战士和伤员多数阵亡或被俘。总计约有30多名重伤员被敌人押解到徐州残忍杀害,另有若干战士因力竭被敌俘。剩下的26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这场战斗,成为我营战斗史上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