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凭借其地理优势占据了中原地区,人口众多,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孙吴与蜀汉不得不联合起来才能勉强抵抗曹魏的威胁。然而,孙权掌控了富饶的江南,不仅能够借助北方避乱而来的优秀人才,还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压制了蜀汉的崛起。尽管如此,孙吴在内政上的稳固却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密切相关,他就是步骘。
步骘,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较为陌生。尽管如此,他的出身却不容小觑,属于一个世家大族。步家祖上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杨食,因其采邑位于步地,便以此为姓,逐渐发展成大族。步骘的祖先在春秋时期更是孔子七十弟子之一,到了秦汉时期,步家已经成为淮阴地区的名门望族。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步家的荣光逐渐衰退,最终家族迁徙至江东避难。
为了恢复家族的荣耀,步骘决定重新定义自己,他赋予自己两个身份标签:“博学多才”和“能屈能伸”。首先是“博学多才”,步骘在江东定居后与同龄人卫旌结为好友,两人共同度日,种瓜果以谋生。然而,步骘并不满足于此,他利用闲暇时光广泛阅读,涉猎诸多学问。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逐渐成为了学识渊博的人,且为人处事沉稳冷静。步骘深知,在乱世中,知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他始终不忘修身养性,广泛汲取知识,锤炼自己的内心。
步骘不仅有学问,还有深思熟虑的智慧。曾有一次,他和卫旌一起拜访会稽的焦矫。焦矫是当地的一个权势人物,他的门客在乡里为所欲为,步骘与卫旌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通过交际取得生存空间。为了能顺利接触焦矫,二人携带一些新鲜的瓜果前去拜访。这种礼节,实际上是为了“拜码头”,向焦矫表示敬意与依赖。然而,焦矫非常横行霸道,二人进入府邸后并未立即见到他,而是需要耐心等候。卫旌不耐烦地表示想离开,但步骘却劝他说:“我们本就是弱势一方,若此时离去,显得过于高傲,只会让局面更加不利。”
终于,焦矫露面,但他并未邀请二人进屋,而是在外面摆了一张席案,奉上少量瓜果。卫旌感到屈辱,难以吞咽,而步骘却平静地接受并且将所有食物吃完才离开。回到家中,卫旌不解,问步骘为何能忍受这样的羞辱。步骘只是淡然一笑:“这是人家的地盘,以这样的礼节招待我们并不奇怪。我们既然要在这里生存,就得承受这样的待遇。”这种气度和胸怀,正是步骘“能屈能伸”的体现。
凭借这两大标签,步骘最终在孙权招募人才时被纳入麾下,担任了一个“主记”的职务,实际上类似于秘书,负责记录财务等事务。然而,由于长期未能得到重用,步骘辞去了官职,重新给自己打上了第三个标签:“名士之友”。辞官后的步骘凭借才学,与诸葛瑾、严畯等名士结交,三人游历吴中各地,渐渐声名显赫,被誉为当世的英杰俊才。虽然在孙权初时并未重用他,但由于与这些名士的交往,步骘逐渐引起了孙权的注意,并逐步得到孙权的信任。
步骘真正显示出才华的时刻是在治理交州时。东汉末年,交州长期由士燮家族掌控,孙权仅名义上任命交州刺史,前两任刺史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当地豪族的矛盾,先后被驱逐甚至杀害。步骘接任后,首先以强硬手段整顿局面。面对苍梧太守吴巨阴的不合作,步骘巧妙设局将其斩杀,迅速稳定了局势。士燮家族虽然心有异图,但为了避免与步骘和孙权产生敌对,最终选择归附。随后的平定中,步骘一一消除了割据山头的地方势力,稳定了交州的局面。
步骘的治理使得交州的秩序逐渐恢复,法令得以执行,孙权最终能够名义上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为后来的完全掌控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步骘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为孙权稳固了后方,特别是在孙权的北伐受阻,西进攻刘备困难的背景下,交州的稳定为孙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
因此,步骘成为了孙权极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他的博学多才、能屈能伸的气度,以及在治理地方上的过人智慧,都使得他成为了孙吴政权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