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聊三国,大家总爱掰扯曹操多奸雄、刘备多仁德,东吴嘛……嗯,仿佛就是个背景板,“江东鼠辈”的帽子扣了几百年。可仔细琢磨那段历史,东吴明明离统一天下就差那么几步,偏偏每次到节骨眼上就死人,邪门得很!今儿咱就唠唠,孙坚、孙策、周瑜这仨人要是没早逝,三国结局会不会彻底改写?
一、孙坚:讨董猛虎,创业未半身先死
孙坚这人,打仗是真不要命。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别人磨洋工,就他带头冲锋,把董卓打得连夜跑路。韩当、程普这帮老将为啥死心塌地跟着他?简单——能打,还不怂!打完董卓,孙坚心里门儿清:乱世得有自己的地盘。江东鱼米之乡,背靠长江天险,妥妥的帝王基业啊。于是他表面投靠袁术,暗地里招兵买马,眼看就要回老家大展拳脚……
结果呢?路过荆州跟刘表干架,轻敌冒进,被冷箭一箭穿心。孙坚一死,整个创业团队直接崩盘。儿子孙策才17岁,孙权更小,毛都没长齐。老部下孙贲、黄盖这帮人没办法,只能暂时投靠袁术混饭吃。 孙坚要活着,以他的狠劲儿和江东地利,趁中原乱成一锅粥时自立山头,哪还有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
二、孙策:小霸王正要北伐,刺客来了……
孙策比他爹还猛,外号“小霸王”,26岁就横扫江东六郡。兵强马壮后,他盯上了曹操的老巢许都。《三国志》写他“密治兵,部署诸将”,连偷袭计划都拟好了——只要渡过长江,直插中原,曹操正和袁绍在官渡死磕,根本分身乏术!
可命运就爱开玩笑。出兵前,孙策在山里打猎散心,被三个刺客围殴,脸中一箭重伤不治。江东二次创业,又凉了。 为啥是这时候死?天知道!孙权接班时才18岁,宗室孙暠、孙辅个个不服,内部叛乱四起。孙权光平乱就折腾了好几年,哪还有力气北伐? 嗯……要是孙策活着,官渡之战的曹操怕是要背后发凉:“这江东疯子打过来可咋整?”
三、周瑜:赤壁赢了,却栽在“二分天下”前夜
赤壁一把火,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实际兵力嘛,大概几十万?)。东吴上下正嗨呢,周瑜却清醒得很:刘备这人不简单,留着迟早是祸害!他和鲁肃吵翻了天——鲁肃想“联刘抗曹”,周瑜却拍桌子:“必须干掉刘备,二分天下!”
更狠的是,周瑜连方案都有了:先取益州(四川),再吞汉中,最后关门打狗困死刘备。《三国志》里写他“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连合作对象都找好了(奋威将军孙瑜)。孙权也点头了,大军整装待发…… 然后呢?周瑜突然病死在巴丘,年仅36岁。周瑜要拿下益州,刘备连“借荆州”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蹲在新野种菜。到时候长江上游归东吴,下游归东吴,曹操?刘备?怕是得结盟才能喘口气!
四、孙权:独木难支,机会全溜走了
三位大佬一走,压力全甩给孙权。他能力不差,但开局就是地狱模式:内部要镇住宗室豪强,外部得防着曹操刘备捅刀。赤壁后本可乘胜追击,结果荆州被刘备“借”走;周瑜死后伐蜀计划搁浅,反倒让刘备钻空子占了益州……
等等,刚才说啥来着?对,孙权为啥不硬气点?唉,没自己培养的嫡系班子啊!周瑜、鲁肃一死,吕蒙、陆逊都是后来提拔的,中间青黄不接,能稳住地盘就不错了。
回头想想,孙坚不死,江东基业早成;孙策不死,许都未必姓曹;周瑜不死,刘备难逃瓮中鳖。可历史没有“如果”,三人接连早逝,像被下了降头。 为啥苍天专克东吴?或许是偶然,或许是时运。但东吴的悲剧恰恰说明:乱世争霸,光有地盘、兵力不够,核心人物活着才是硬道理! 曹操刘备笑到最后?嗯,可能只因……命长。 #创作狂飙热血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