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北道是一场从战略层面进行深度分析的军事行动。当刘备提出这一建议时,他明确指出此举的目的在于逼迫曹仁撤退。从战略的角度来看,绝北道行动显然达到了预期目标,是一次成功的操作。反观战术层面,关羽手握两千兵力,周围的曹军则是兵力压倒性的优势。关羽如同一只小老鼠闯入了虎群,要他打倒一只猛虎,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任务是制造混乱,搅乱曹军的防线,让曹军放弃江陵。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关羽成功隐藏了兵力的虚实,曹军全然不知他的兵力情况,仅仅知道关羽的到来。这种不确定性彻底动摇了曹军对江陵防守的信心。
显然,曹军绝不会轻易放弃江陵。江陵对曹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战略防线的构建。控制江陵,曹魏就能持续对荆南四郡产生影响力,而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则继续处于曹魏的掌控中。曹操可以借此机会向朝廷报告南下作战的胜利,进一步压制内部的反对势力。如果失去了江陵,曹魏不仅失去了荆南四郡,还会在南方的战略布局中大幅削弱自己的影响力,甚至连襄阳的战略优势也将丧失。江陵的位置至关重要,它可以用来守卫洛阳,也能成为曹魏再次南下的前进基地。如果孙刘联盟控制了江陵,局势的攻守态势将彻底发生逆转。
在这种情况下,曹仁军在粮草充足、援兵及时到达的情况下选择主动放弃江陵,唯一的解释就是绝北道行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绝北道的目的并非完全切断曹仁的后路,这不仅不现实,也对刘备政权没有好处。刘备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施压让曹军感受到威胁,从而丧失对江陵的坚持,迫使他们撤退。而关羽只用两千兵力便成功达成了这一目标,实属不易。
由于古代记史的时间线常常没有过多细节,很多事件的先后顺序常常不明确。我们知道南郡之战持续了一年,但除非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否则事件的具体时间点常常难以确立。因此,不应简单认为曹仁在绝北道行动后又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战斗。按照常理推测,若不是久攻不克,周瑜也不会同意刘备参与其中,因此绝北道行动最早应发生在战役的中期。
文聘与乐进在寻口(今安陆)进攻关羽一事发生在关羽担任江夏太守期间。安陆位于襄阳与武汉之间,与“北道”较远,因此这次冲突应该是一次独立于江陵争夺的军事行动。事后,文聘升职也表明这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驱逐战斗。关羽的势力逐步扩展至襄阳和江夏周边,意味着他在掌控江南各郡后被封为襄阳太守,并驻守江北。此时,关羽活动日益频繁,与曹魏的对抗也日渐加剧。
赤壁之战后,曹操并未打算撤出荆襄地区,他派遣了曹仁领导的主力部队驻守防守阵地,而西方的指挥由夏侯渊负责,许昌则由夏侯惇亲自把守,都是曹操的亲信。孙权的东吴在陆军主力方面始终保持独立,刘备在当阳被曹操打败后,直到赤壁战后才逐渐获得了江夏的支持,然而即便这样,孙刘联盟加起来的兵力也难以与曹仁的军队相比。关羽的“绝北道”行动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于切断了江陵这一重要的突出部,这一战略举措相当于历史上的库尔斯克战役,它大大削弱了敌方的战略能力。
历史中,很多成功的军事行动并没有显著的战果,然而,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未能充分理解其中的深远意义,导致“绝北道”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陈寿的历史写作风格严格,很多重要细节被省略。李通在记述“绝北道”时提到这次战斗时,因其自身在战役中的死亡,才不得不提及。作为军事专家,陈寿或许未能理解刘备的战略眼光和关羽的战术执行力,然而对军事有深刻理解的读者,即使只看到史书中的简短描述,也能看出这次行动的巨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