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北洋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唯一的重兵集团,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满清贵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八旗权贵们自然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纷纷采取措施试图削弱北洋军的力量,尤其是袁世凯的权势。载沣等满清贵族不遗余力地推举了一些八旗精英来与袁世凯争夺兵权,然而这些努力都未能成功,反而以失败告终。
其中,载沣最为倚重的一个人物就是荫昌。然而,荫昌的表现并未达到期望。早在甲午战争期间,他就曾与袁世凯为敌,双方在军事改革上各自为阵。满清政府为进行新军改革时,除了袁世凯外,也派遣了荫昌,赋予他编练和训练旗人新军的重任。荫昌能够受到重用,或许与他擅长吹嘘自己有很大关系。据荫昌本人所言,他曾在德国军校学习,且结识了一位名叫威廉的同学,这位同学据称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个故事在当时获得了广泛传播,甚至有不少人信以为真。然而,若我们考察威廉二世的履历,就会发现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威廉二世的学术生涯从1877年到1881年,且他并未在军校学习,而是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荫昌留学德国的时间是1884至1885年,恰与威廉二世的在校时间不符。因此,荫昌的这一说法显然存在虚假成分,只是用来获得八旗权贵们的信任罢了。
当时的满清政府在处理留学事务上极其混乱,派遣的留学人员许多已经是起义的嫌疑人物,依然得到财政支持。荫昌凭借着在书画、音乐方面的才艺,赢得了许多八旗贵族的青睐,虽然他在军事上并没有表现出色。尤其是在袁世凯在山东扩军时,荫昌担任了副都统职务,他眼睁睁看着袁世凯的军队迅速扩展,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北洋第五镇。此后,荫昌还负责对德外交工作,随着载沣一同前往德国,二人逐渐建立了密切关系。
随着载沣的上位,他直接任命荫昌为陆军部长,并赋予他更多的权力。按照当时的职权划分,北洋军的第一、二、四、六镇都需服从荫昌的指挥。然而,荫昌并未展现出预期的领导能力。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任命荫昌前往武汉镇压起义。然而,荫昌在前线却表现得极为消极,他在战斗中一直犹豫不决,甚至足足十天都没有采取行动。终于,载沣忍无可忍,将荫昌更换为冯国璋,后者才真正起到了镇压起义的作用。
除了荫昌,载沣还提拔了另一个人物——良弼。不同于荫昌,良弼曾认真完成了日本士官学校的学业,并且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他的办事能力同样令人失望。良弼的同学中不乏参与自强军起义的蔡锷和吴禄贞,尽管与革命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良弼却毫不在乎。回国后,良弼成为载沣的军事助手,任命了大批留日同学为高层指挥官。他甚至将包括吴禄贞在内的革命党人士推向了重要职位。在良弼的影响下,许多留学归来的同学得到重用,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最终都加入了革命党。
当辛亥革命爆发时,满清新军的14个镇和28个协中,有半数变成了民军。良弼的老友吴禄贞还提出了一个计划,旨在一举推翻满清政权。如果不是吴禄贞在关键时刻遭遇刺杀,满清可能连和平退位都做不到。面对北洋军的权力争夺,满清曾试图通过任命汉军的凤山来控制北洋军的几个镇,但凤山未能如愿,最终也未能控制局势。辛亥革命前,凤山在广州被革命党刺杀,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在清朝即将灭亡之际,爱新觉罗家族虽然意识到兵权的重要性,但却无力与袁世凯抗衡。尽管八旗人才众多,但这些人却没有一个能够胜任真正的军事指挥工作,导致了满清政权的彻底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