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 马晓斌
编辑 | 昭明
尽管时代不断发展,古代人的智慧依旧散发着永恒的光辉,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之一。最具象征性的例子当属秦始皇兵马俑。尽管如今的科技水平远远超越了秦朝的技术,但有关秦始皇陵的谜团依然未能得到彻底解答。
1996年,中德两国的专家联合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深度研究。然而,结果却是他们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谜题。
中国历史上,有三座帝王陵墓充满传奇色彩,分别是乾陵、秦始皇陵和黄帝陵。乾陵的神秘,不仅因为其中埋藏了无数珍贵的宝物,更因为围绕着它流传着众多令人好奇的传说。相传,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墓中财富惊人,曾有无数盗墓贼觊觎其宝,但始终无人能够成功进入。民国初期,军阀孙连仲曾试图挖掘乾陵,企图盗取宝藏,他动用了整整一个师的兵力,却连陵墓的入口都未能找到,更别提进入了。
黄帝陵的神秘之处,一方面是因为其年代久远,至今无确切的定位,另一方面,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使得无论是谁都不敢轻易对其下手。
至于秦始皇陵,它的神秘不仅源自兵马俑的发现,还因为许多未解之谜与猜测,至今让人无法释怀。秦始皇在13岁继位后便开始规划自己的皇陵建设,直到他去世,陵墓依然未完工。这也充分体现了秦始皇对陵墓建设的极大重视。
历时38年的修建,秦始皇陵的规模达到了惊人的56.25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78个故宫的面积。从秦始皇陵的建造时间和规模来看,秦始皇显然并没有将它视作单纯的帝王墓,而是将其看作一座宏伟的城市,一位帝王梦想的延续。或许正因如此,秦始皇陵中才充满了至今无法解开的谜团。
正是这些谜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蜂拥而至。因此,1996年,中德两国的专家才会携手合作,采用现代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深入研究。在考古工作中,最直接的研究方法通常是进入墓葬内部,逐一分析墓中的细节,但这种方式对于秦始皇陵来说并不适用。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仍未找到安全打开秦始皇陵的方法。
所谓的安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历史文献中记载,秦始皇陵内充满了各种防盗墓的设计,除了神秘莫测的诅咒,还有许多致命的机关,能够瞬间取人性命。虽然这些机关在千年岁月的侵蚀下可能已经失去功能,但它们仍然让考古人员心生忌惮。另一个问题则是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水银具有极强的毒性,不仅对人体有害,对周围的环境也会带来巨大的威胁。
更为棘手的是,墓中埋藏的珍贵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藏,这些文物早已变得极为脆弱,任何微小的氧化作用都可能对它们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就像兵马俑,在地下时它们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但一旦暴露在空气中,色彩便瞬间褪去,原本的美感也随之消失。因此,考古学家们一直在等待更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对这些文物的最大保护。
核磁扫描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和磁场工作的先进技术,能够轻易穿透地表,因此被引入到考古研究中。尽管这种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但它同样为考古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帮助。1996年,中德两国的专家决定运用核磁扫描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研究。经过多次数据采集,他们成功获得了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详细的陵墓结构图。为了便于研究,专家们还对陵墓中的建筑群进行了分区和编号。
秦始皇陵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墓葬,它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各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随着考古工作深入,专家们已经完成了对K9801编号区域的发掘。与公众常识不同,K9801并非是著名的“俑坑”,而是一个巨大的“军备库”。这个库中没有兵器,却储藏着大量的石质甲胄,这些甲胄由许多小块石片拼接而成,每块石片上都有圆形或方形的小孔,用以穿过铜丝连接。
考古学家对这些石质甲胄进行了仔细整理与分类,最终共发现87件石质铠甲和43顶石质头盔。据推测,秦朝时期的工艺水平远不如后代,打造这些石甲极为困难,因此只能通过类似玉器的精细工艺来完成。然而,由于挖掘时间过晚,部分石甲已出现了破损。
令人惊讶的是,考古学家原本认为鱼鳞甲是汉代的产物,但在K9801号墓坑中,竟然发现了类似的石质鱼鳞甲,这表明鱼鳞甲的历史远比以往认为的要更早。
除了K9801号坑,1996年的核磁扫描研究还揭示了另一个重大发现。早在1974年,考古专家便在秦始皇陵中发现了大量水银,而司马迁早在《史记》中就提到,秦始皇在陵墓中埋入水银,象征着百川河流。这个说法曾因缺乏证据而被质疑,但经过中德合作的研究,水银的存在被正式确认,且其已渗透至土壤之中。
K9801号坑和水银的发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秦始皇陵的认识,也让世人更加了解这位千古一帝的雄图大志和远大野心。
来源:新浪看点、中华网热点新闻、西陆网、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