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开国的名将石守信,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是赵匡胤的亲信,还有着显赫的职务,从带兵打仗到出任节度使,再到最后兵权被剥夺,石守信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与波折,这其中的曲折内幕,也令后人感慨万千,颇值得细细品味。
石守信的初出茅庐,便是在枢密使郭威的帐下担任差使。后来,郭威登基称帝后,在后周广顺初年,石守信便被提拔为禁军亲卫都虞侯,开始了他在军中的仕途。显德元年,他随周世宗柴荣征讨北汉,在高平之战中表现出色,功勋卓著。随之,他被升任亲卫左第一军都校,随后又升任为铁骑左右都校。显德三年,石守信再次随周世宗南征南唐,担任先锋官,率领大军一路横扫,取得了许多胜利,扬州等地纷纷被占领,战果辉煌。
显德五年三月,南唐为了求和割让淮南,石守信因军功被任命为嘉州防御使,且兼任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逐渐成为殿前司禁军的主力指挥官。到了显德六年三月,石守信担任了陆路副都部署,并率军攻打辽国,因表现优异,又被升迁为殿前都虞候,随即转任都指挥使,并兼任洪州防御使。就在这时,赵匡胤接替张永德成为殿前都点检,石守信也因此接任了赵匡胤的原职,成为殿前都指挥使。
随着柴荣的去世,周世宗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石守信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并继续兼任殿前都指挥使。此时,石守信已成为赵匡胤所领“义社十兄弟”中的核心人物。事实上,石守信与赵匡胤的关系极为亲密,他不仅是赵匡胤的部下,还是赵匡胤最信任的亲信之一,两人长期共事于殿前司,彼此间的默契非同寻常。
值得注意的是,殿前都指挥使这一职务,实际上是位于殿前都点检之下的职务,后者的职权更为重要。而在后周世宗柴荣治下,出于对禁军战力的渴求,他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强化自己的直属军队,包括将“强人”即山林亡命之徒征召到禁军中,逐步将殿前军建设成一支强大的精锐部队。随着这支新军的成形,殿前都点检的职权也被进一步强化,张永德当时担任这一职务。
显德六年,周世宗亲自北伐时病重,并偶然得知“点检做天子”的谶语。由于张永德此时正担任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感到事情蹊跷,疑虑重重。此后,周世宗因病回到京城,便选择任命赵匡胤接替张永德,成为殿前都点检。此时,赵匡胤已经是这个职务的唯一接任人,而他的人生轨迹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匡胤接任殿前都点检的举动,似乎应验了“点检做天子”的预言。随之而来的是他兵变登基,建立了大宋。尽管石守信依旧在赵匡胤的身边效力,始终保持着与赵匡胤的亲密关系,但他心知肚明,赵匡胤之所以采取如此措施,不单单是为了国家安定,也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身边的潜在威胁。
在赵匡胤发动兵变之前,石守信始终忠诚于赵匡胤。显德七年,赵匡胤通过谎报军情的方式,与宰相王溥勾结,策动了这场兵变。那晚,石守信作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已经察觉到风头的变化,并与赵匡胤密切配合。当赵匡胤派遣心腹小校郭延赟回京报告准备情况时,石守信迅速组织起兵力,确保赵匡胤的军队能够顺利进城,并成功支持了赵匡胤的兵变。
赵匡胤登基后,石守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更为显赫的展现。他参与了多次战斗,包括对李筠的叛乱进行平定,为国家打下了不少胜利。然而,随着他身上光环的逐渐消退,石守信的命运也发生了翻转。虽然他在开国初期贡献了巨大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成为了赵匡胤的“威胁”,特别是在他被剥夺兵权之后。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巧妙地将石守信的兵权收回,防止了他成为可能的威胁。
建隆二年,石守信被调往郓州,重新任命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兵权已经完全失去。随着皇帝的不断施压,石守信终于自觉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意图,要求解除兵权,并被免去原职,转任天平军节度使。虽然他在职位上依旧显赫,但事实上,石守信已经不再掌握实权。
他在赵匡胤时期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为赵匡胤的皇帝之位立下的赫赫战功。然而,随着石守信的贪婪和对百姓的压迫,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应做官的天赋。在西京担任职务期间,石守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剥削民众,暴露了他的另一面——一个贪婪而不负责任的地方官员。
尽管他在军事上取得了诸多胜利,但在后来的战斗中,石守信的能力开始出现问题。太平兴国四年,他在高梁河之战中,带领大军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最终宋军败退,石守信也因此遭到朝廷责罚,尽管之后被封为卫国公,但他的军职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光彩。
最终,石守信于五十七岁去世,被追封为武威郡王,赐谥“武烈”。他的荣光与败落,也深刻地揭示了他那一生的复杂与起伏。石守信,成也战功,败也战功,他参与赵匡胤的兵变,建立了大宋,但也因过多的权力与秘密成为了帝国的弃子,最终未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