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红军总部作出了重要决策,决定将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32军合并,组成红二方面军,并将其统一领导。这一合并决定标志着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尽管它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其重要性无可忽视。合并后的红二方面军由贺老总担任总指挥,同时兼任红二军团军团长,任弼时则成为方面军的总政治委员。
红二方面军的成立虽较晚,但其所辖的部队却拥有一批经过血与火洗礼的战士。下辖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分别由红四军与红六军演变而来,分别由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带领。红二军团的军团长是贺老总,政委是周逸群;红六军团则由萧克和蔡会文(后由王震接任)担任领导。
作为红军三大方面军之一,红二方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表现可谓辉煌。在多个省份转战、消灭大量敌军的同时,红二方面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卓越的军事将领和政工干部。这些优秀人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二方面军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205位开国将军,其中包括一位元帅——贺老总;一位大将——许光达。而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开国上将更是有八位之多。
其中,萧克将军是新中国的首位上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克因其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才能,迅速崭露头角。他不仅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还兼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在解放战争前,萧克一直担任重要职务,俨然是军中的支柱人物。若按他所担任职务来看,1955年他完全有可能被评为大将。
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李达,他是革命队伍中的顶尖参谋。在土地革命时期,李达担任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协助贺老总突破敌人封锁线,并顺利与中央红军会师。李达不仅是贺老总的重要助手,还是刘帅最得力的参谋长。两人在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共同工作了十余年,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甘泗淇则是一位出色的政工干部,曾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虽然在军事方面成就不如一些战将显赫,但甘泗淇在政工领域的贡献却不可忽视。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担负起部队建设和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他投身西北地区,为加速解放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因而在1955年获得了上将军衔。
周士第是另一位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开国将领。毕业于黄埔一期,他在革命初期便投身北伐与南昌起义,逐渐从红军的中坚力量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指挥官。在红二方面军合并后,周士第被调任参谋长,并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屡次在山西、兰州、及西南地区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王震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开国名将。最初他在红六军团担任政委,后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转型为军事主官,成为西北战场的关键人物。在抗战时期,王震带领部队开荒南泥湾,史称“第二次长征”;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则消灭了马家军,解放了新疆,功勋卓著。
陈伯钧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开国将军。他最初隶属于中央红军,并担任红五军团与红九军团的参谋长。1936年,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陈伯钧被调任红六军军长,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军事才干。
彭绍辉是一个从平江起义中走出来的虎将。在懋功会师后,他被调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随后调入红二方面军任第6军团参谋长,成为为数不多在三个方面军都任职的开国名将。
贺炳炎则是一位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猛将,且因其英勇表现被誉为“独臂虎将”。他从红二军团开始崭露头角,在红二方面军中是名副其实的战斗主将,屡次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是红二方面军中负伤最多的开国将领之一。
此外,来自红二方面军的开国中将有28位,开国少将则有167位,均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