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猛将如云,张飞和张郃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咱就唠唠这两位猛将在宕渠之战中的精彩对决,看看张飞是如何大破张郃的。
当时的局势有点复杂哈。曹操拿下汉中后,没接着打蜀地,而是自己撤回去了,听说法正说他是 “内有忧逼”,没办法才走的。但曹操肯定不甘心就这么算了,于是留下夏侯渊和张郃守汉中,还让张郃去蚕食蜀地。这张郃一路南下,连克巴东、巴西二郡,还打算把当地老百姓都迁到汉中去,这可就触碰到刘备的利益了。刘备这边,张飞当时正驻守在阆中呢,这个位置相当关键,既能控制进出川的要道,还能打探曹军的消息。刘备一琢磨,得,派张飞去对付张郃。
张飞接到命令,那肯定是二话不说,立马从阆中出兵,向张郃军逼近。张郃呢,也是个老油条了,一看张飞来了,不着急跟他打,选了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 蒙头,就地防守。咱来看看当时战场上这情况哈。兵力方面,汉中曹军总共大概 3 万人,张郃是前锋,带的兵估计不会超过三分之一,也就万把来人。张飞这边史料记载最后发起攻击时也有万余人,这么看张飞兵力是稍多一点,但张郃的兵是精锐,张飞带的是二线卫戍部队,所以综合起来,两边战力差不多。而且战场这地方,《读史方舆纪要》里说,蒙头这一带易守难攻,张郃选这儿对峙,明显是想打防守战。这一对峙就是五十多天,双方都没占到啥便宜,就这么僵住了。
张飞心里肯定急啊,他这次来的目的,就是要把张郃赶走,甚至歼灭他。要是一直这么耗着,那可不行。但张郃为啥要跟张飞对峙呢?我琢磨着,这和他的战略有关。张郃的主要任务是把巴东、巴西两郡的人口迁到汉中去,把这俩郡的 “血” 吸干。他和张飞相持不战,说不定就是为了掩护曹军多转移点人口。你看后来张郃战败回汉中,还被封了荡寇将军,估计就是他转移人口带来的收益,比战败的损失大得多。
张飞也不傻,对峙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军队硬刚曹军有点费劲,虽然靠着主场优势和人数优势把曹军堵住了,但曹军也不是没弱点。曹军长途奔袭而来,粮草得靠米仓道输送,要是能绕后包抄,截断米仓道,那曹军不就不战自败了嘛。而且益州这地方多山,蜀军步兵擅长在山间行走,曹军在这方面就不行。张飞就开始找机会,嘿,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叫 “瓦口” 的地方。这瓦口可太险要了,山道狭窄,真可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张飞就决定在这儿和张郃决战。
张飞带着万余精锐,沿着山间小道,占领了瓦口。张郃听到后方枢纽瓦口被占,估计当时就懵了,心想这张飞咋还会这招啊。没办法,只能赶紧从蒙头率军去救援。我估计张郃当时心里肯定很郁闷,这好好的防守战,咋突然就变成救援战了。张飞这边呢,肯定是早有准备,在半道设了伏兵。等张郃的军队来了,先放一半过去,然后突然从山间杀出,把曹军拦腰截断。这一下,曹军前后不能相救,顿时乱了方寸。就算曹军再勇猛,在这种伏击下也扛不住啊,军心大乱。张飞瞅准时机,乘势猛攻,彻底把曹军击破。张郃为了保命,只能扔下军队,带着十几个部下,弃马缘山,从小道逃走了。
你看这宕渠之战,张飞一开始驻守阆中观察局势,不贸然出击。进攻遇阻后也不盲目进攻,而是冷静地收集分析敌方情况和战场态势。等到时机一到,就像一把利刃,直插敌人要害。他这冷静的头脑和杰出的战略水平,真是让人佩服。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张飞的勇猛,更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说啊,张飞能成为三国顶流猛将,那可不是光靠武力,脑子也很重要。
好啦,今天关于张飞在宕渠之战中大破张郃的事儿就讲到这儿。觉得有意思的朋友,麻烦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祝您财运亨通,干啥都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