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大获全胜之后,姜子牙主持封神大典,将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一一封赏。令人惊讶的是,原本没有立下任何战功的伯邑考,也赫然出现在封神名单中,并被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伯邑考是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原本是西岐的合法继承人。可惜,为了救父亲,伯邑考最终被纣王残忍杀害。他的死在封神世界中被视为最大的遗憾之一,因为从本质上说,他完全可以避免这个悲剧。
当初纣王召姬昌入朝,姬昌出发前特地占卜了一次,预感此行凶险,极可能遭遇牢狱之灾。他深知伯邑考为人孝顺,一旦自己遭难,儿子必然会冒险前来营救。于是,姬昌也为伯邑考算了一卦,得知他若前往朝歌同样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千叮咛万嘱咐伯邑考,劝他留守西岐,静候自己平安归来。
姬昌的占卜异常精准,果不其然,入朝后被纣王关押于狱中。但姬昌没料到的是,伯邑考根本没有听从他的忠告。得知父亲被囚,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赴朝营救的路途。
为了博取纣王的好感,伯邑考献上了西岐的三件宝物:七香车、醒酒毡和白色猿猴,并带去了十名美女作为厚礼。纣王被这份诚意所动,的确动了释放姬昌的念头。
事情似乎朝着皆大欢喜的方向发展,然而命运弄人,伯邑考却被妲己盯上了。妲己这位美艳而狡诈的九尾狐,见伯邑考英俊潇洒,竟对他生出爱慕之心,企图用美色引诱他,助纣为虐。可伯邑考为人正直,坚决拒绝了妲己的诱惑,甚至言语中带着讥讽,令妲己怒火中烧。
妲己因爱生恨,怀恨在心,决定报复伯邑考。她诬陷伯邑考企图弑君。纣王一向唯妲己马首是瞻,听信谗言,最终下令将伯邑考残忍处死。
尽管伯邑考救父的行为令人感佩,但这件事发生在武王伐纣之前,也就是说,伯邑考并未参与讨伐纣王的战斗,与封神大战本无直接关系,因此他并无任何相关战功。
然而,武王伐纣成功后,由姜子牙主持的封神榜上,伯邑考却赫然成为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中的一员,且被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地位极高。这让许多读者不禁疑惑:伯邑考未曾立下战功,为何能够被封为大帝?
有观点认为,伯邑考之所以能封为大帝,与他的显赫身份密不可分——毕竟他是文王姬昌的嫡长子。
诚然,身份背景是封神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伯邑考的身份也难以超越纣王的权势。毕竟,纣王作为殷商的掌权者,是伯邑考父亲的君主,却仅被姜子牙封为天喜星。
伯邑考真正被封为大帝的原因,其实可以从鸿钧老祖的一番话中找到线索。
在原著第八十四回“万仙阵之战”结束后,鸿钧老祖痛惜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三位弟子反目成仇,亲自下凡调停,严厉斥责通天教主挑起纷争,妨碍封神大业。他说道:“当年正是因为周家国运将兴,商汤王朝将亡,神界遇此杀劫,故命你三人共立封神榜,以考验众仙根基深浅,仙者成仙,神者为神,各得其位。却不料通天弟子轻信门徒,挑起事端,虽是难逃劫数,但你却不守清净,背弃誓言,未能圆满解脱众仙,致使众仙惨遭屠戮,罪责难逃。”
由鸿钧老祖的言语可见,根行(即德行、修为)是封神的重要标准。根行深厚者可成仙,根行浅者则成神,而根行越深,所获封神的职位越高。
何为根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品德与修为。伯邑考明知赴朝救父有生命危险,却毫无畏惧、义无反顾地前往,显然是根行深厚之人。因此,他被封为大帝,也并不令人惊讶。你觉得呢?